|
“两头在外”格局形成,山东造船业喜中藏忧 |
2009-05-05 |
|
近年来,山东造船业一直很火爆。今年初,山东省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为国际船舶航海有限公司批量建造的629TEU多用途集装箱首制船成功下水;5月16日,山东省首艘对外建造出口浮船坞蓬莱下水,标志着山东造船业开始进军欧洲市场。 今年来,山东省造船业90%以上的订单来自海外。同时,也不断有外资投资山东造船业的消息传出。山东造船业,似乎已经开始“海外化”生存了。这对于山东造船业发展来说,究竟是好事是坏事? 明显优势吸引众多巨头 山东省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具有海洋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而且处于日本、韩国和中国构筑的世界造船业的“金三角”中心,不管从自然地理环境优势,还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山东省都是世界上最适合造船业发展的地域之一。 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制定并实施了“海上山东”开发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发展船舶工业的战略构想。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政府进一步提出将“船舶链”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四大产品链”之一,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船舶工业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战略增长点,将山东省建成船舶工业大省。2004年12月,该省在下发的《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中指出“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22%。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7月,山东省经委召开船舶工业座谈会,提出了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思路。 从那以后,大宇、三星、现代重工……排名世界造船企业十强的多家韩国巨头,纷纷来到山东投资建厂,一时间引起国内业界颇多关注。作为山东省发展船舶制造业的城市代表,青岛、烟台、威海三地都有着优厚的条件,并且都将造船业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暗藏的竞争之势也让三地纷纷出台各种招商优惠措施。2005年7月13日,大宇造船与烟台市签署协议,决定在当地经济开发区兴建大型造船项目。进入2006年,外资进入势头更猛,韩国三星重工在荣成市俚岛镇总投资5亿美元,生产大型分体船段及大型海洋构造物;韩国伽耶重工在俚岛镇总投资2980万美元,从事船舶、船舶部件及钢结构的制造及船舶检修等;韩国STX、斗二造船等企业也纷纷前来山东考察,商谈投资事宜。 海外投资并非可口甜点 不可否认,这些来自海外的投资,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给地方政府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一些外资造船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模式,也都在被中国造船企业所学习。可是,这些来自海外的投资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动山东造船业的发展,这些投资更多的是以船体分段加工企业为主。这种“来料加工”性质的投资,对于山东打造造船强省的远景规划帮助并不大。 但可以肯定的是,韩国企业到山东是来赚钱的,并非是为了帮助提高山东的造船能力。船舶制造业是一个技术、资金、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日韩企业正处于行业的成熟期,技术和管理是他们的优势,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却相对较高。而我国企业则处在成长期,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价格是优势所在。仅从劳动力成本而言,中国仅为日本的1/17、韩国的1/9。韩国造船业转到中国后,韩国企业转嫁了成本,提升的是自己国家产品的竞争力,低成本优势可以维持其世界造船行业的霸主地位。 韩国企业到山东开设的基本都是船体分段企业,而非总装厂。这仅仅是利用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对于中国企业急需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韩国企业是不会轻易传授出来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