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本土化外资零部件企业占八成市场份
2009-05-05
“自主对自主,是零部件企业的出路”

在国产化率上升的背后,是零部件供应商大多由外方控制,并且有部分由国外采购国内组装的现状。

来自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国内零部件百强中超过60%正在由外资零配件企业控制,零部件采购的利润流失已然严重,在合资企业国产化率上升的同时,自主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环境却日益艰难。

自主零部件困难重重

在合资企业增加国产化率的同时,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是受益者,可从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报告中发现,在我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中,有60%的企业是受到外资控制,整个自主的零部件企业并没有在这次的提高国产化率中获得更多利润。

按照我国目前的汽车产业政策,汽车企业在引进产品制造技术后,必须进行国产化工作。当时此项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使整车企业在保证核心零部件配套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本地采购。当时曾有人预言,这个政策将是自主零部件企业获得发展的良机。

可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零部件来华建厂,外资零部件在实现了“本土化”后,原本需要进口的零部件自然变成了“中国产”,中国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也变身成了“本地采购”。一份数据显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所生产的6款车型中,约有75%的零部件在本地采购。而这些本地采购的零部件,大部分出自合资零部件企业。

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6年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总资产为422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157亿元,销售收入为4035亿元,利润总额为236亿元。其中,外资(控股或独资)零部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自主零部件仅占其中的20-25%。

“目前自主零部件企业仍然面临技术、市场竞争、资金等三方面的压力。”万向系统有限公司商务部的王国庆表示,2006年公司生产投入资金1亿多元,利润仅为2000多万元;目前公司零部件出口量仅占配套总量的20%~30%,国内配套仍占很大比重;但从收益看,出口利润远高于国内市场。

自主产品竞争力不强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告诉记者,目前很少有自主零部件企业能做到与整车同步研发,之前存在的研发能力不强、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而高端技术领域又受制于人,同时在低端制造方面,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落地中国。在这些压力下,自主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严重缺乏。

“除了竞争力缺乏外,国内零部件质量也是个主要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国内自主汽车零部件在质量方面就缺少一定的保障,而强调企业形象的合资品牌很难将重任交给缺乏竞争力的自主零部件企业。

业内人士表示,“自主零部件企业由于自身实力问题,并没有多少机会成为整车厂的一级供应商。”从最近几则召回看,零部件的问题正成为召回的主要原因,为此,汽车企业在选择零部件的配套企业时的要求肯定更为严格。


自主零部件春天在哪

新华信汽车分析师侯若冰表示,对于全球同步上市的车型来说,如果合资整车厂商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只能依靠原有的配套企业。但对于自主整车厂而言,一些自主零部件如果质量稳定性能达到要求,还是应该优先考虑的。“自主对自主是个不错的出路。”

同时,南京汽车集团副总经理陆振新也表示,自主零部件缺乏独立的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零部件的系统化、模块化相比,有着10年至20年的差距;而我国依赖于“拿来”的汽车先进技术,却丧失了自己的开发能力;关注于汽车市场眼前的既得利益,却抑制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自主汽车零部件生产总在低层次上徘徊,而且就算出口的零部件也大都是初级阶段的粗加工。所以目前自主零部件需要一步一步的走,不要急着出口,要克服浮躁情绪。“这样自主零部件质量和竞争力才能有飞跃,才能带动自主汽车行业的发展。”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