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头马之争:三大铝业巨头鏖战全球
2009-05-05
7月初,澳大利亚力拓(RioTinto)正式宣布斥资381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铝业集团(Alcan Inc。)。此次收购将使力拓超过俄铝联合公司(UC Rusal)成为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商。

力拓以每股101美元高出对手美国铝业公司(ALCOA)1/3的价格收购成功。

而在之前不久,铝行业再度传出重磅消息——世界最大的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已同黑石就收购美国铝业(简称“美铝”)开始磋商,可能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铝,必和必拓已委任美林集团对收购美铝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

而实际上,从去年到今年,全球铝行业正发生着一波又一波的“地震”。2006年10月,俄罗斯铝业公司已就收购俄罗斯第二大的西伯利亚乌拉尔铝业公司和瑞士嘉能可国际公司氧化铝资产达成协议。合并后的新公司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业“巨无霸”。但是,这一根据很快被力拓超过。

“头马”之争

据了解,俄罗斯铝业公司并购乌拉尔铝业公司和瑞士嘉能可国际公司氧化铝资产后,成立的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年产400万吨铝和1100万吨氧化铝,并把原先排名全球第一、第二的美国铝业公司和加拿大铝业公司抛在身后。

德意志银行首席金属分析师彼得·理查德森评论说,俄罗斯铝业的一系列举动主要是为了确保氧化铝的供应,“将会有助于俄罗斯树立氧化铝增长的有利地位”。

但是,彼得·理查德森表示:“俄铝的整合行为受到了来自美铝等巨头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就在今年6月,美铝宣布已与挪威奥克拉集团(Orkla ASA)旗下萨帕集团(Sapa Group)共同组建软合金挤压材合资企业。美铝称该合资企业萨帕公司(Sapa AB)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铝材制造商,年销售额为45亿美元。同时,美铝在8个国家的22座软合金挤压材加工厂将加入合资企业。

在这项收购完成之前,美铝还策划了一场更大的风暴,他们向加拿大铝业公司(Alcan Inc。)发出280亿美元恶意收购报价。美铝的收购要约被认为是阻止其他对手的最后底线。

但是,事隔不久,力拓公司以381亿美元的价格打破了美铝收购加铝的梦想。力拓最终超过俄铝联合公司(UC Rusal),成为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商。

不仅如此,正当美铝败北加铝收购案的同时,世界最大的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已经盯上了美铝。据了解,必和必拓已同黑石就收购美铝问题开始磋商,可能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铝,必和必拓已委任美林集团对收购美铝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

连环并购的背后

在这些疯狂的并购案背后,铝业巨头的产业逻辑正在彰显。

“很明显现在全球铝行业有很多动作,行业正在集中和整合,像俄铝、美铝,中铝最近都有不少动作,铝行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而这一系列并购活动说明规模是很关键的要素。”美林(亚太)有限公司兼并与收购部主管、亚洲企业融资部董事总经理说。
2006年,全球铝消费再度高于预期,增长达8.0%,供需缺口49万吨。“2007年和2008年全球原铝供需仅分别有39万吨和11万吨的少量过剩;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全球铝库存的增加将相当有限。”安信证券分析师衡昆表示。

衡昆表示,目前,全球铝库存可供消费的时间仅为5.9周,远低于过去三十年平均9.3周的水平。虽然对未来两年的铝价( 19550,-10,-0.05%)预测较为保守;但一旦消费增长超过我们预期,则库存有望继续下降,并会对铝价形成较好的支持。因此,未来铝价预测有进一步上调的可能。

这些都被认为是铝行业被继续看好并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的原因。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