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工贸易新政能否加速长三角制造业转型 |
2009-05-05 |
|
8月23日,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将正式施行,涉限商品将实行保证金台帐“实转”管理,这无异于一个“紧箍咒”,收紧了众多长三角企业的“银根”。结合前不久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冲击波”,长三角制造业可谓“雪上加霜”,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而这也正是国家此次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那么,新政策的出台能否加速长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呢?
“紧箍咒”让企业喘不过气来
此次新公布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新政策的规定,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也就是按限制类商品进口料件应缴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50%上缴台账保证金,这使涉限企业的资金压力骤然上升。
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羊毛纱线出口,每年的出口额达到1亿美金。“根据我们公司的出口额测算,半年之内我们要准备3000万元人民币作为保证金放在银行。”该公司副总经理夏日盛说,这就意味着公司的资金周转将十分困难。
在长三角地区,像扬子纺纱这样即将面临资金压力的企业比比皆是。仅苏州地区就有650多家企业受到影响。“估计占据的保证金将达到60亿元人民币。”苏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贸管理处处长葛华说。在浙江宁波,受此次“加工贸易新政”之累的企业达到370家之多,近1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阻。“此次调整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如果不能组织到相应的资金,那就意味着停产。”葛华说。
加工贸易新政带来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涉限”企业。昆山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集成电路板的企业,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铜、塑料等均属于政策调控的对象。“现在已经有供应商向我们提出涨价的意向。”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明贵说,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将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而下半年限制类目录如果继续扩大的话,影响的面将更大。
政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对于企业来说,政策的调整带来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葛华说,加工贸易成本升高将挤压高耗低效、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低端的企业,从而导致行业内企业的重新“洗牌”,加速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
长三角地区某大型加工贸易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虽然政策的调整使企业资金压力巨大,但这一过程中,一些小企业将退出市场,企业的竞争对手减少了,议价能力将有所提高,资金的压力可以转嫁给买方。“如果完全走市场竞争的路子,大企业要淘汰小企业所花的时间会相对长一点,政策的调整加快了这一进程。”葛华说。
事实上,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环境等的限制,长三角制造业已经开始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转型。许多地区已经由最初的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以减少“两高一资”产业的进入。“而此次国家宏观调控给苏州市调整产业结构,清理‘两高一资’产业又提供了契机。”葛华说。
坐落于浙江省嘉善县的台升实业有限公司是一个家具制造企业,该公司管理部经理戴伦告诉记者,政策调整后公司一年缴纳的保证金将达1亿元人民币,利润则会被稀释掉20%。“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致力于不断改进制造技术,减少用工人数和资源的消耗量,从而降低成本。”
长三角制造业转型仍需更多政策支持
虽然此次政策调整客观上说对长三角制造业转型有着“加速器”的积极意义,“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加速效果,现在还很难说。”苏州市外经贸局外贸管理处处长葛华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并不是一个政策就能够决定的。
此次外贸政策调整对中西部地区仍然实行保证金台帐“空转”,意在使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很多企业虽然面临压力仍然不愿离开长三角。“长三角地区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离开了这些产业配套企业,我们也无法生存。”台升企业管理部经理戴伦说,除非将整个产业链整体搬迁,但这基本上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即使单个企业搬迁,也涉及到资金和时间的问题。“此次‘涉限’的很多都是小企业,而且有的才刚刚起步,尚未完成资本积累,根本没有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嘉善县外经贸局副局长高琪说。此外,企业要进行产业升级也同样面临着资金的困难。 对此,长三角众多企业纷纷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与外贸政策调整相对应的配套政策,降低企业的损失,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政府降低出口退税率,从某种程度上说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果政府能够把降低部分的退税资金用于奖励企业科研创新就好了。”沪士电子副总经理李明贵说。戴伦则表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