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部委“保驾”中国制造海外转移 |
2009-05-05 |
|
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安全壁垒……“中国制造”的命运正面临“别样的窘境”。于是,企业开始寻找应对之道,到海外设厂改换身份,成为当地法人,获得原产地商标或证明,成为了大多数企业共同的选择。
如今,有着类似诉求不再仅仅是企业,政府意志正在逐步走向“资本输出”的前台:海外投资企业结售汇政策的放开,“境外合作经贸园区”的全方位政策支持,甚至是“政府公关”的各种沟通,在“海外并购”屡遭“非商业因素”的障碍之后,政府有关部门显然希望借此探索一条高效而具可行性,同时又不影响周边地缘政治关系的“资本输出”之路。
中国政府正在走向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前台”。面对民间越来越强烈的“走出去”冲动,由商务部牵头的11部委正在为这些谋求“资本输出”的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驾护航。
支持政策“真金白银”。资金、关税、政府协调——这些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的环节几乎实现“全覆盖”。显然,当“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遭遇反倾销、贸易壁垒时,制造业谋求的“海外转移”,正由民间冲动向国家意志转化,而在如是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制造业正在潜行一场最高总额可能达到500亿元以上的“资本输出”。
“政府买单”
刚刚立秋的北京,暑热仍未散去。尽管如此,北京还是让那些有意海外设厂的中国企业感到“神清气爽”。在他们中间,一份由商务部牵头制订的《关于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正在广为流传。
“政府简化了一系列审批手续”康奈集团副总经理郑莱莉告诉记者。她所在的这家企业,在几个月前,已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成功设厂。在日后,康奈集团显然不是政府扶持的唯一受益者。
在记者获得的“征求意见稿”中,商务部明确规定,对园区建设企业符合规定的各项实际支出按30%的比例予以资助,每一合作区享受的资助资金额最高可达2亿元人民币,根据商务部的初步规划,此类园区开发的总量为8个,如果企业用足“30%资金支持,同时2亿元封顶”的优惠政策,那么,8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可能拉动的“资本输出”总额,将高达500亿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该笔资金援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设前期费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前者主要是指招投标、可行性研究、规划勘察设计费;后者则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办公场所的租赁或购置费、七通一平的费用及其他涉及到法律咨询、企业注册、报关报税、投资许可、工作许可等的服务费用。
熟知政策的郑莱莉告诉记者,这两者的有效期分别可以追溯到2004年1月1日和2006年1月1日。“目前,已经被政府确认,符合‘办法’规定,可享受该资金支持的项目共有5~7个,而企业收到该笔资金后,可以作增加所有者权益处理。”她说。
这还不是真金白银的全部。据接近商务部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外汇管理方面,也给予较为宽松的政策空间:“主要是对专为合作区建设新设立的国内投资公司,其对外投资额不受企业净资产50%的规定和提供3年财务报告的约束,”这位人士表示。
与此同时,前期费用经外汇局核准后可以先行汇出——这样的政策显然对企业周转资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渐行渐近
就像“罗马不是一日筑就”一样,政府对于“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支持也经历逐渐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国家意志从背后走向前台的轨迹。
“事实上,合作区批准,确认早在2006年即已开始”,康奈集团总经理钟普明告诉记者,“2006年春节,康奈接到了市外经贸合作局与省外经贸厅的通知,说有意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可以参加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投标。”钟普明对记者说。
恰在此时,正值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会议上,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在财税、金融、保险、通关便利等方面大力支持各类有条件、有信用的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等方式,有序转移竞争力强的生产能力。”
然而,在这一阶段,绝大多数海外投资的企业,一直在“孤军奋战”。商务部2006年的如此试探,让很多企业都感觉到了新机遇的到来,于是,大量此前单打独斗的企业开始向商务部递交申请,竞标“境外经贸合作园区”项目,此时此刻的商务部,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企业对于“资本输出”的强烈冲动。
这种冲动也来自于市场情势所迫。以康奈集团所在的温州为例,鞋的产量已占到全国总量的48%左右,仅康奈一家,其年产量便已达到900万双,年销售收入200个亿,要想继续深入发展,康奈必须要拓宽海外市场,这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