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铁工业在调整改造中实现产业升级 |
2009-05-05 |
|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沈阳铁西区无疑是一个亮点。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和沈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铁西老城区刚刚完成我国装备制造业史上最大规模的企业“迁徙”。200多家企业西迁到经济开发区,按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新布局,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今年6月9日,国家正式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的称号。快速发展的铁西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看点。
5年前,铁西90%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500多亿元的存量资产闲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今天,铁西解决了束缚企业发展的冗员、债务问题,一大批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造,正在做强做大。
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
今天,很多人慕名来参观铁西新景观———由铸造厂改造而成的铸造博物馆。该厂翻砂车间2000余件设备和铸件、七大铸造工艺流程、2台10吨冲天炉作为工业遗存得以完整地再现。而全新铸造产业园已经在沈西工业走廊落成。铸造厂原钳工技师李喜昌留下来守着这些“宝贝”做起了博物馆的讲解员。讲起铸造厂的最新变化,李喜昌感慨万千:那么多体积庞大的国有企业借助搬迁完成“破茧”,铸造厂的特殊性是保留了“茧壳”。
振兴铁西老工业基地,首先要破解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这道题。2002年6月,沈阳市做出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建设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决策。整合后的铁西新区辖区放大了3倍。两区合署办公,赋予铁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不仅减少了管理层次和审批程序,更为铁西装备制造企业的整体搬迁改造提供了发展空间。
思路变,天地宽。就单个国企改造抓国企改造,铁西一度陷入了“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的两难境地。从企业单体改造转变为区域整体重构;从封闭式的改造转变为开放式的重组;从资金输血式改造转变为自主发展式的调整,铁西迎来了装备制造业全面振兴的春天。
从2002年开始,214户大中型企业从铁西老城区陆续撤出,由东向西搬迁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场称之为“东搬西建”的企业整体搬迁改造,实现了国企体制转换、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使铁西调整改造迈出了关键一步———解决了“产业怎么摆、企业怎么改、包袱怎么甩、人往哪儿去、钱从哪里来”五大问题。
“东搬”筹措了改造资金。企业在市中心闲置的、低效的土地资源被置换成土地资本,用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解决企业陈欠。截至目前,铁西214户企业完成搬迁,腾迁土地6平方公里,获得了140多亿元资金,其中,80%的资金用于企业新厂区建设和升级改造,20%用于两区基础设施建设。 “西建”促成了产业升级。通过整合,装备制造企业从“单打独斗”变“集团作战”,优良资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集中,一个个重量级的装备制造企业次第列阵,形成了上下游协作有序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振兴五年,铁西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税收是搬迁前的26倍。2006年,铁西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4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2002年整个沈阳市的工业总量;铁西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334户,总产值分别占沈阳市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值的50%和22%。“我们在铁西闯出了一条新路,国有企业的历史矛盾基本得到解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这样总结道。
今天的铁西正在向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冲刺。以沈阳机床、沈鼓集团为龙头的数控机床制造基地和通用机械研发基地雏形初具。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稳步增强。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重新成为行业排头兵,一批“铁西制造”的新产品直接与国外尖端产品竞争。
围绕做强做优,铁西对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全面的重组改造。如沈鼓与沈气压、沈水泵重组;沈重集团与沈矿集团组建北方重工集团。企业间跨地区、跨国界的并购重组也在同步展开。沈阳机床集团收购德国西斯公司和重组云南机床、昆明机床等机床企业;沈重集团收购法国NFM公司,促进了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
铁西新区产业集聚形成的“洼地效应”,吸引了装备制造资源加速向铁西集聚。北方交通重工集团将5户企业整合搬迁到铁西,建设工程机械产业园;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机车车辆产业园;三一重工正在投建煤炭综采设备基地。包括松下、三菱重工、米其林等在内的28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来到铁西投资建厂。
“铁西将不断加快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全面开发沈西工业走廊,迅速扩张企业规模、产业规模和经济规模,打造中国的装备制造品牌。”沈阳市委常委、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说。
5年前,铁西有13万下岗职工;今天,铁西建起了完整的社保体系,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涵盖城乡,13万下岗职工基本实现了再就业。
唱响和谐发展的旋律
铁西曾诞生过数百个共和国制造业的“第一”。“铁西区全力挖掘工业文化遗产,就是为了让铁西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铁西文体局党委书记侯占山这样诠释铁西文化的内涵。
铁西最惊人的变化,是城区面貌的彻底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