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化产业基地加快产业布局调整 |
2009-05-05 |
|
今年是我市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之年。仿佛在履行同一个约定,2007年的夏天,我市石化企业承担的重点工程项目都进入了最后的决战期。
望着工地上塔罐林立、管线纵横的一派繁忙,大连石化公司相关负责人毫不掩饰心中的自豪:“大石化千万吨级扩能改造工程在明年就要全部结束了,这 不仅意味着产能的大幅度提升,更意味着我们这一代大石化人将亲手结束不能加工含硫原油的历史,形成年加工1600万吨含硫原油的生产能力。现在在国际市场上,买一桶含硫、高硫原油可以少掏10美元,用相对便宜的原油照样可以加工高品质汽油、柴油。明年,我们将向北京奥运会提供优质汽油。”
同样的繁忙也出现在大孤山和松木岛,那里是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展开整体搬迁调整改造宏丽画卷的地方。在大孤山基地,曾打响集团公司搬迁改造第一枪的甲醇项目已进入了“精细”施工阶段,施工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仔细进行着工艺配管施工和电气仪表安装;即将填补大连石化产业链中下游空白的逸盛·大化精对苯二甲酸项目、福佳·大化对二甲苯项目也有序进展。而随着合成氨生产工艺“心脏”部位大型塔罐的吊装就位,电站项目设备安装的加紧施工,大化公司更有理由相信,作为老厂区搬迁项目的承接区,松木岛将续写“工联”牌纯碱、“大地”牌农业氯化铵等企业传统主打“中国名牌”产品的辉煌。
“进展顺利的还有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和西太平洋石化150万吨/年加氢裂化项目,就拿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来说,30个原油储备罐已基本建设完成了14个,正在进行试水试油试验。”提起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市发改委工业经济发展处副处长曹传贞也同样难掩兴奋。他告诉记者,大连已在继续巩固作为国家重大石油炼化基地行业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走上了新型化、集约化、大型化和系列化的发展道路,开始营造多元化的石化产业集群。照现在的势头,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我市将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我国最大的炼油基地和石化产品深加工基地,东北亚地区的油品转运中心。
产品结构调整———“头”强“身”壮“尾”飘逸
石化产业对大连的重要性怎样形容都不为过。近几年,石化产业的规模、效益在我市工业经济中连续攀高,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石油化学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1.4%,同比增长29.8%;实现工业增加值216.9亿元,增长22.5%,完成投资107.5亿元。全市产值超过亿元的10多家石油和化工企业更是“能量”了得,合计产值915.35亿元,占全行业的84.1%,成为大连市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大石化”和“西太平洋”两大炼化企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整体工业的增长,两大炼厂去年加工原油2156.9万吨,实现产值842亿元。 石化产业不仅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东北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石化基地的发展事关东北振兴战略的格局,事关未来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地位、作用和产业链分工;我市发展、振兴石化产业的任务更是紧迫而艰巨,这事关我们能否在东北全面振兴过程中担当起创新业、打头阵的巨大责任。
黄海之滨,渤海沿岸,大连的石化产业如一条身姿矫健的巨龙。“龙头”更强壮了:我市正努力提高炼油装置水平和质量,把油头做大做强,到明年,我市的原油加工能力就可达到3000万吨,与此同时,汽油、柴油等主要成品油质量平均达到欧洲三档质量标准,部分产品可达到四档优质标准,产品质量和成本都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龙身”更健硕了:通过拓“瓶颈”和填平补齐,拉长产业链条,充实化身,从而增进原料生产与后续加工的协调性,重点发展以乙烯为龙头,以聚乙烯、聚丙烯为拳头产品的大型聚烯烃化工,并以芳烃来丰富下游产品,将产品做深做细,提高附加值,提高炼油化工一体化和资源优化配置。
“龙尾”更加飘逸:路明、振邦、三科……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它们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油头和化身,它们以高新技术提高着石化工业的精细化工率,在海洋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特种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将开发出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也会越发如鱼得水……
产业布局调整———搬迁改造向集群式发展
过去,我市约400家石油化工企业大多是零散地分布于城市周边。也仿佛是履行同一个约定,许多企业已开始搬迁改造或二次搬迁。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将彻底告别甘井子,在即将离开这块相伴了70多年的土地时,大化人惦记更多的是自己身上的责任:有计划地安排老厂区的生产系统逐步停车,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进行拆迁,为这个城市留下安全与安定。而广为人们熟悉的后盐化工区也将逐渐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化工企业的搬迁不仅是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更是石化产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使然。”曹传贞这样解释道。
“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