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首家核电站开工建设,中国核电发展空间巨大 2007年8月18日,我国最大的核电项目、总投资达486亿元的红沿河核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4台机组将全面采用中国自主品牌CPR1000核电技术。这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第一个批准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也是目前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主化、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核电项目。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位于渤海辽东湾东岸,采用CPR1000先进压水堆技术,一次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该项目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辽宁省大连市共同出资,总投资486亿元人民币,国内企业承担主要设备制造任务,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项目建成后,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可达到85%,年发电量300亿千瓦时。
目前,以红沿河核电站为主,庄河电厂新建工程、华能营口二期工程、国电康平发电等13个电源建设项目在辽宁省已全面布局,全部建成后将新增装机容量近千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几乎占“十五”前全省总装机容量的70%。
公开信息显示,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工程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一期工程总投资约486亿元,将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由中广核、中电投核电公司以及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按45:45:10的比例共同投资,首台机组计划2012年投入商业运营,全部四台机组2014年建成。
根据项目的总体规划:红沿河核电站项目建成后,日发电量将达到9600万千瓦时。一、二号机组有效建造工期为58个月,三、四号机组有效建造工期为56个月。预计到2014年四台机组将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年发电量将达到约290亿千瓦时。
银联信分析:
中国核电发展带动周边行业发展
1、中国核电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国务院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国家将完成投入运行核电装机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未来至少有4600百万千瓦机组要陆续开工,至少要新建30座核电站,到2020年,每100度电中大约有5度将来自核能。
“十一五”期间,我国核电发展将实现三大任务:
首先,我国将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示范工程。充分利用我国已有技术基础,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核电技术,开展大型先进压水堆的相关设计和科研攻关工作,实现自主创新,突破大型先进压水堆关键技术。实施高温气冷堆科技工程,通过进一步自主研发,建设电功率为200兆瓦高温气冷堆示范核电站,实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高温气冷堆技术产业化。 其次,加强在役核电站的运行管理。开展核电运行、维修、在役检查等技术的研究,完善运行评估和经验反馈体系,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在役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核电站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开展核设备鉴定与核工业无损检测验证技术研究,建立我国核设备鉴定体系和核工业无损检测技术验证体系。
另外,开展先进核能技术的研究工作。建成中国实验快堆,掌握快堆基本技术,为我国快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开展高温气冷堆制氢技术和工艺研究,逐步掌握关键技术,为建设相关试验台创造条件。提高我国在未来新一代核能系统的选型定型、标准制定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力。
2、红沿河核电站将主要采用自主核电技术
红沿河核电站将全面采用中国自主品牌CPR1000核电技术, CPR1000全称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与中广核合作在法国法玛通M310技术版本基础之上,改进并拥有自主品牌的核电技术。
从大亚湾核电站的入门到红沿河核电站确立核电技术自主品牌,中国核电自主创新之路并不容易。岭澳核电站一期以大亚湾核电站为参考,采用“翻版加改进”的技术方案,实施了52项重大技术改进。到2005年12月开工建设岭澳核电站二期时,国家已将它列为国家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提出了工程建设中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设备国产化率1号机组不低于50%,2号机组不低于70%的目标。
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红沿河核电站设备国产化比例将在岭澳二期二号机组7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中关键设备国产化比例不低于85%;一、二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70%,三、四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80%,且要建成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技术、环境等6大控制指标总体优于岭澳核电站二期的核电项目。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工程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一期工程总投资约486亿元,将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由中广核、中电投核电公司以及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按45:45:10的比例共同投资,首台机组计划2012年投入商业运营,全部四台机组2014年建成。
目前,国内获得核安全局颁发的核承压设备制造许可证的企业大约有三四十家。其中,除哈电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三大集团在核电设备制造行业影响较大外,其余多数为中小企业。这说明,大中小型企业都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