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微型车3年后或将消失
2009-05-05
  对于小排量车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饶达给出了一套解决方案:首先,全部有关汽车的税,在乘用车方面均按发动机排量和价格确定累进税率,且累进幅度要大。其次,尽快出台燃油税。燃油税的实施不但可促进小排量车的销售,而且可较大幅度地降低汽车的行驶里程,节能减排的作用明显;也可使部门间的矛盾小些,存在的问题还有可能逐步解决。

  “如果仍不给微型车优惠政策,最迟在2010年,中国微型车将基本上消失。”在日前召开的汽车政策及市场信息研讨会上,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对中国的微型车市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近公布了一组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在全国车市销量同比增长近30%的情况下,小排量车的份额却出人意料的同比下滑了一成多,达到11.67%。根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统计分析,国产轿车平均发动机排量从2006年上半年的1.53L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1.68L,仅一年时间每辆新汽车的发动机排量就提高了0.15L,增长9.5%。每辆新车平均油耗增长在5%左右,已经接近了发达国家日本的水平。

  饶达表示,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我国每年的发动机平均排量还会继续增加。这将增大道路拥挤和燃油进口压力,压制内资企业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也与国家的节能减排的政策背道而驰,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他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对环保节能的小排量汽车既没有明确的定义,也基本没有优惠政策,仅有的是一句政策口号,在现实中对小排量车的帮助不大。


  “在北京,小排量车的份额下降得更为明显,至少在25%以上。”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表示,在亚市的上半年汽车销量统计表上,无一款小排量车排名进入前20,而在去年年底之前,夏利、QQ都是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

  对于小排量车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饶达给出了一套解决方案:首先,全部有关汽车的税,在乘用车方面均按发动机排量和价格确定累进税率,且累进幅度要大。如学习澳门的做法,也就是大排量车缴纳巨额的牌照税(相当于购置税),那么环保节能的小排量车就会立即畅销。其次,尽快出台燃油税。燃油税的实施不但可促进小排量车的销售,而且可较大幅度地降低汽车的行驶里程,节能减排的作用明显。燃油税起步税额可以较低,以后每年缓慢增加,使老百姓容易接受,也可使部门间的矛盾小些,存在的问题还有可能逐步解决。

  饶达的解决方案切实可行,但未必能够在短时期内实行。大排量车缴纳巨额牌照税,的确能够改变部分消费者的购车方案,但对于中高级车企业这些纳税大户来说,就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关于燃油税的推行,几年来多方呼吁,却是“只闻雷声,不见雨下”,要想让它顺利实行,就要取消所有收费站,平衡各个部门的利益,而这又谈何容易。
 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副总经理郎学红表示,推广小排量车仅靠政府号召是不够的,还需要汽车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据介绍,不少小排量车的利润只有每辆几百元,厂家在技术研发方面不太愿意下工夫,以致不少人把“小排量”与“低品质”画上了等号。“如果真的出现了像大众甲壳虫、宝马I那样性能优良的小排量车,是一定会得到市场认可的。”郎学红表示,不断提高小排量车的性价比是扩大其市场份额最有效的手段。


  由上海市经委牵头,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上海市技术监督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制定的《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技术条件》地方标准,已经通过了上海市技术监督局的批准,目前已进入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备案程序。两个月以后,该标准将在上海率先实施。对于迟迟不进行技术更新的小排量车来说,这又将是一个很难跨过的门槛。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