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机床向“国际化、世界级”冲刺 |
2009-05-05 |
|
沈阳机床集团数控车床装配车间
继7月份机床总产量创历史新高之后,8月份沈阳机床集团工业产值、销售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表明该集团赢得重组再造、企业经营双胜利,在打造百亿集团的基础上——
向“国际化、世界级”企业冲刺
9月3日,本网记者在沈阳机床集团了解到,继7月份机床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的111%之后,8月份工业产值、销售收入等主要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达最高水平的121%。董事长陈惠仁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2006年,沈阳机床完成销售收入近80亿元,实现了搬迁、经营双丰收;今年我们将完成销售收入100亿元,实现重组再造、企业经营的双胜利。"
全面版本升级的历史机遇
2001年底,沈阳机床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几年来,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振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与决策,自觉地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意志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两大历史性机遇,全力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和振兴发展的新模式与新路子,在一个历史包袱沉重、体制机制僵化、运行效率低下、技术能力落后的大型传统国有企业的起点上,实现了企业"凤凰涅磐"和"脱胎换骨"式的巨大变化。
2006年,沈阳机床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近80亿元,为2000年的9倍;利税总额达到4.7亿元,为2000年的5.6倍;机床产量达到7.5万台,为2000年的11倍;数控机床产量突破15000台,为2000年的15倍;海外市场销售额突破1亿美元,为2000年的22倍。
沈阳机床集团的巨大变化不仅体现在总量的跨越式增长上,更主要的体现在质的转变上。几年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式、国际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品和市场结构显著优化,产值数控化率由"九五"末期不足10%,上升到50%以上,海外市场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大幅攀升;企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了主业突出,布局合理的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全新格局;企业经营模式成功转型,实现了从单一的产品经营向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和资本经营"三位一体"的战略性转变。
面对企业的巨大变化与进步,该集团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发展永无止境,必须快马加鞭、乘势而上。早在2006年初,集团就果断提出了二次创业、版本升级,用3到5年时间,进入世界机床第一集团的新的战略目标,把一个"国际化、世界级"的企业展现给世人。
然而,董事长陈惠仁深知,实现"国际化、世界级"的目标,还有很多全局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障碍需要克服:作为在原沈阳三大机床厂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企业集团,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集团内部资源分散,整体优势不能更好地发挥;旧的企业结构和管理体制已经形成明显的发展瓶颈;在市场上的内部竞争,不仅导致公司整体效益下降,而且破坏公司的外部整体形象;原有各企业之间政策不统一,文化差异大,导致在企业版本升级过程中无法实施ERP等先进的管理模式。
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的"东搬西建"的创新战略,为沈阳机床消除发展障碍、实现版本升级和战略发展目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在本质意义上、体系范围内、制度层面上实施企业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沈阳机床发展的必然和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变革。
实现未来战略构想的惊险一跃
是简单地"腾笼换鸟",还是在搬迁的重大机遇中实现沈阳机床的历史性变革与跨越?沈阳机床选择了后者。
在沈阳机床,搬迁不是地理位置的简单移动,而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搬迁不是几个企业的简单集合,而是一次以重组再造为核心内容的彻底整合;搬迁不是硬件条件的简单改造,而是伴随着企业管理软件提升的"版本升级"。
"这不是一次被动的选择",按陈惠仁的话说:"是一种我们主动进行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变革,实现未来目标必须对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构。"
2007年初,按照沈阳市工业调整的新思路,沈阳机床依据"资源全面整合、实现彻底专业化,适度划分规模、释放管理瓶颈,不走极端"三条原则,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企业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再造的"大幕"。这是一场在没有前人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的背景下,沈阳机床发展史上最深刻的主动变革,其变革涉及范围、变革层次深度、变革剧烈程度都是沈阳机床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于沈阳机床来说,这场变革无异于惊险一跃,也无异于一场浴火重生的考验。因而,这场变革也必然在沈阳机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据了解,沈阳机床重组再造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包括技术改造升级、企业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再造以及全面信息化建设等"四位一体"的目标。
--技术改造升级。传统的技术改造升级是厂房建设、设备更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