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这是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勇敢的小孩子叫出来的那句著名真话。童话里的场面似乎永远是童话里的,然而,在铁道部打造中国高速列车过程中,很多人认为童话正在现实中上演,面对铁道部种种努力和宣传,我们也期望:“皇帝”真穿着新装
记者 王强
9月9日,第八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闭幕。9月10日,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召开。“十七大”召开前夕,铁路系统接连两次的亮相希望向公众传达什么信息呢?
在装备展览会上,“和谐号”动车组和“和谐型”大功率机车1∶20比例的模型,被铁道部重点展出。参观者注意到,此次展览会,铁道部希望突出中国铁路系统技术创新的成就。并再次称铁道部“坚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
而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在一位铁路机车资深专家看来,更是铁道部对2003年以来大力推行的全盘技术引进路线的一次总结性会议。
“在‘十七大’之前召开科技大会,对4年来的技术引进进行总结和宣传,无疑有更深刻的意味。”他说。
在当天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的相关领导悉数到场。中国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各自的高速铁路机车技术引进工作。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会上作了《加快推进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运力保障》的讲话,他重点强调,铁路技术创新的基本经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铁路自主创新之路”。
经过4年的技术引进,铁道部认为,以第六次大提速为标志,中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下一步,要在具备了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再创新的基础上,以全面深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在科技大会上说。
而针对一直以来外界对铁道部全盘引进路线的批评,铁道部似乎仍通过强调“国产化率”来反驳。在科技大会上,铁道部要求铁路企业、事业单位依据《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积极申请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铁道部组织铁路重大自主创新产品的申请认定工作,对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进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铁道部将在政府采购、重大工程采购中优先购买。
铁道部也还宣称,将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制度。对于铁道部立项,由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入市场的产品,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证后,铁道部将进行首购。 铁道部近来一再表示,中国已经掌握了动车组9大核心技术和10大相关技术。然而,围绕中国高速列车(CRH)的巨大质疑和如潮批评仍在继续。“这几年,看似艰苦的种种努力,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完全依靠外国技术的路线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和中国的技术提升带来实质性的进步,”一位接近铁道部的人士对《商务周刊》说,“总有一天,事实都会清楚的,铁道部自导自演的‘技术引进’大戏其实不过是‘皇帝的新装’。”
在观念纷争之中,在越来越多的CRH驰上中国铁路线之际,去年3月《商务周刊》报道“中华之星”缘何成为“流星”之后不到半年,“中华之星”完成了最后一次营运任务,被封存于沈阳机务段。这一天是2006年8月2日。
4年可以走完30年的路吗?
对于铁路系统很多已经退休赋闲在家的老专家来说,谈起几十年一步步积累起来的铁路技术装备工业,总让他们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车车辆工业自主研制开发了“韶山”系列电力机车和“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并形成了系列化、型谱化、标准化。在完全自主化的情况下,中国自己设计制造了高速列车“先锋号”和“中华之星”,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到全面引进动车组技术之前,中国机车车辆工业已拥有研制200km/h列车的技术实力。
从历史上看,每次技术进步虽然也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但没有一次是把自己的命运依赖在外国人身上。上任铁道部在安排“十五”期间的铁路提速工作时,确定了“坚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立足于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的原则,针对这一原则,时任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强调,我们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否则就跟不上世界铁路技术前进的步伐,但决不能依赖引进。
直到2003年,中国机车装备工业一直在“自主化”的道路上前进,始终掌握着产品开发的主导权。
2003年,新一届铁道部领导上台,旋即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铁路机车技术发展路线随即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自主化道路被引进实现国产化道路所取代。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一位专家对《商务周刊》指出,这种转变有其必然的逻辑,“如果铁路平稳发展,自主化完全可以胜任;但只有全面引进外国技术,才能短时间内实现本届铁道部定下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以只争朝夕之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