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制造需外向与内秀并蓄
2009-05-05
在国际市场上,美国企业更懂得如何伸曲自如,或说是表里不一。就像美泰公司,从8月1日至9月9日,美泰连续三次召回中国制造的玩具2100万件,举世震惊。一直到9月21日,美泰全球业务行政副总裁迪汤姆向中国道歉,称在玩具召回后发现多数产品是由于美方设计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与中国无关。美泰的道歉尽管很单薄,但多少为“中国制造”正了名。

然而一个多月后的10月26日,美国再次宣布召回多款数量达66.5万件中国制造的儿童玩具,其中美泰占3.8万件。与此同时,美泰还在加拿大和欧洲额外召回同款玩具1.75万件,召回总数达5.55万件。这一次,中方显然为美泰的出尔反尔愤怒了,业界此间不断传出要起诉美泰的声音。

起诉美泰,应该说是“迟来的回击”。其实早在8月初美泰第一次含糊其词召回中国玩具时,中方就应该拿出强硬的姿态,至少可要求美泰就召回事件做出包括详尽数据在内的检验报告。纵观美方对中国玩具的数次召回事件,笔者认为与其说这是个案频发,不如说这是美国“贸易外交武器”在特殊时期的试水。

要知道,美国受次级债危机影响大于预期,今年10月美国制造业指数已由9月的52跌至50.9,为七个月以来的最低点,而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猛跌至两年来最低点。在这样一个时候,价格低廉、蜂拥而入的中国玩具遭遇敌视或“非正常待遇”并不难理解。这个时候美泰站了起来,并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现如今,笔者对中方起诉美泰的行为表示赞赏,但问题就在于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一个中国企业主动站出来表示要与美泰对簿公堂。

此前,首先是北京等地的律师表示要起诉美泰,然后才去联络有意起诉美泰的玩具制造商。而最近的11月3日,广东省公平贸易局局长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制造商找律师、跨国起诉美泰,而这次同样是政府的意向。

众所周知,广东众玩具商是在美泰召回事件中受损失最严重的,佛山玩具商张树鸿更因压力巨大而自杀身亡。产业方面,9月份广东玩具对美出口也急速下滑6.7%。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广东省内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站出来,而是“集体失语”,着实令人遗憾。

如果是出于“枪打出头鸟”的顾虑,就大错特错了。五年前的2002年,欧盟打火机制造商集体起诉中国打火机制造商,并要求欧盟对其加征150%的反倾销税。这个时候,宁波新海等几家企业首先站出来,积极应诉而最后获胜。中国打火机制造商不但没有遭遇反倾销制裁,反而为欧洲生产标准顺利接纳。之后,宁波新海出口欧盟的打火机销量从此节节攀升,并于今年3月初登陆中国资本市场。
反观现在美泰对中国玩具的抹黑,不少“受伤”的广东玩具厂商更多地在表达感情上的痛恨。用法律途径还击美泰,是中国玩具企业必须要经历的“成人礼”。笔者认为,美国以美泰的行动作为捍卫国内产业借口的作法已很明显,我国有关政府部门也表示支持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我国玩具制造厂商特别是广东厂商应当抓住这一时机,为将来在国际市场免受类似侵害奋力相争。



当然,美泰召回的玩具中,据官方数据仍有10%左右的玩具系制造商的产品质量问题。也就是说,尽管这次事件中中国制造的名誉受了严重损失,但不等于我国企业就没有必要自我反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制造”和“韩国制造”源源不断输入欧美时,也曾频频遭遇调查,甚至“抹黑”。但日韩企业一方面谙习还击之术,另一方面潜心质量自查,到今天他们已转向生产符合国际最高质量和安全标准的产品了。因此,中国制造有必要同时学习这种“外向”与“内秀”并蓄的脾性,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站得直,走得远.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