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汽配质量引发投诉超7成
2009-05-05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5日电 身份识别技术,将在杭州的汽配市场上全面铺开。大至发动机、小至火花塞,都将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昨天上午,“机动车维修行业配件质量保证与追溯系统”应用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交通部、中国汽车维修协会和我省业内专家学者,对这一全国首创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汽配质量引发的投诉超七成

截至今年6月底,杭州机动车保有量为127.35万辆,比上年底增长7.1万辆;月均上牌达5380辆,其中绝大多数为私家车。

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带来汽车后市场的繁荣,截至今年6月底,杭州市共有各类维修企业5553家,其中一类维修企业198家,二类维修企业682家,三类专项维修企业(户)2939家,摩托车维修业户1734家;从业人员29112多人。

目前,仅杭州主城区有各类配件经销户4000余家,年销售额70多亿元。98%以上汽车配件,在维修过程中被装配到了各种车辆上。配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维修质量和行驶安全。

然而,由于配件专业市场的准入门槛低,真伪配件良莠不齐,难以辨别。近年来,杭州因配件质量引起的维修质量纠纷占到总量的70%以上。

“汽配产品成千上万,数量难以计算,质量标准难以掌握,检测成本很高,管理难度很,这也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对汽车配件经销业没有很好管理起来的原因之一。说实话,汽车配件假冒伪劣问题不仅仅是国内的难题,在其他国家也是一个难题。”交通部公路司副司长徐亚华说。


每件汽配“编码”自动生成

在问题配件给消费者和维修企业带来极大损害的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很多隐患。为此,杭州市交通局自主研发了这套“机动车维修行业配件质量保证与追溯系统”。即利用数码防伪技术对汽配进行电子注册登记管理,并为每一件汽配件分配唯一的防伪条形码。任一产品的源头信息和配件去处都被详细记录在数据库里,可随时查询,实现产品质量追溯。这一管理模式与人们的身份证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我以后修车,一定会注意配件有没有防伪标签了。”听说要给汽车配件上“电子身份证”,家住城西桂花城的赵江很兴奋。赵江曾因买到假冒防冻液,车子整个冷却系统都被腐蚀了。“我们私家车主只会开车,一般很难识别汽配件真假,有了这个电子身份证,我们就可以放心了。”

而且,一旦发生维修质量纠纷,相关管理部门能够通过防伪编号迅速准确锁定配件来源,对消费维权具有积极作用。

干了20多年修理的郑兵,是一家大型修理厂的配件采购主管,“以后,我只认有防伪条形码的配件采购,这样质量有保证。否则害买配件的车主出了交通事故,那是担当不起的。”

项目技术负责人黄跃进博士介绍,该数字编码在销售配件时由系统随机自动生成,而且与所销售的配件信息一一对应,无法破译。



徐亚华表示,“配件是汽车维修的源头,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杭州的这一系统从配件源头到流通进行监管,填补了国内的管理空白。”

《机动车维修管理条例》年内出台

“这一系统要充分发挥作用,还得靠政府部门在市场准入上把好关。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在哪里生产的配件,只要进入杭州市场,就得符合我们的准入标准。”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逢铃中肯地提出建议。

针对这一提议,杭州市交通局车管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将来杭州经销商出售、修理厂使用的汽车配件,都必须具有防伪编号,否则就将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些准入标准,包括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都将在很快出台的《杭州机动车维修管理条例》中明确作出规定。”

据悉,《杭州机动车维修管理条例》作为国内首部机动车维修行业的法规将在年内出台。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