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当前的水污染防治形势及未来展望 |
2009-05-05 |
|
自2005年冬天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后,不断有水污染突发事件发生。兰州水污染、山东滨州段白色泡沫污染、宁夏石嘴山河段水污染使江河受到重度污染;巢湖局部暴发蓝藻从而严重影响渔民生活,太湖暴发蓝藻更导致无锡出现水危机;广西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藤县东荣镇大同河流域河鱼大量死亡;江苏沭阳因上游水污染导致数十万人断水……这些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而是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到了临界的时候。
当前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形势
我国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频繁三个方面。其中水污染造成的灾害范围影响大、历时长,但其危害往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后才表现出来,容易使人对其失去警觉。我国水污染现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显现出来,但却没有引起相应的注意,采取的对策也很不够,因此至今出现了危害严重的局面,水污染已经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一大灾害。当前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面临如下形势:
一、各地水污染状况相当严重
全国约1/3的水体丧失了直接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不少地方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近海水域赤潮接连发生,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象时有发生。全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其中约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严重。污染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城镇周围区,排污河道两侧、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水灌溉农田地区。河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重要农业开发区,浅层地下水已出现面状污染态势。
二、工业和城乡水污染治理滞后
企业违法违规排污现象屡禁不止,全国污水排放量中有一半是工业污水,污水中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城市污水处理率还比较低,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不足。有的污水处理厂建成了,管网不配套;有的建成了,管网也配套,但收费不到位,无法正常运行。在一些地区和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时开时停,往往出现检查人员来了“开机欢迎”、检查人员一走“关机欢送”的现象。部分地区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影响当地水环境质量。
三、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
过去在规划布局上,不少化工、石化等重污染行业建在江河沿岸,有的还建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和人口密集区,化学物质开发、生产和储运等方面存在不少漏洞,而防范措施又跟不上,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件,就可能引发水污染事故,严重威胁水体安全,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四、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
不少地区符合标准、水质稳定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缩减趋势。部分水源地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有的大城市没有备用水源。部分城市浅层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饮用。全国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不少是因为水污染造成的。据最近调查,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河流型地表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湖库型地表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地下水饮用水源超标组份主要有铁、锰、硝酸盐等,部分检测出微量有机污染物。
五、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
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明显超出合理利用水平,造成在枯水期基本上没有生态流量,减弱了水体自净能力,加剧了水污染恶化的趋势。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经济效益,忽视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环境效益。急功近利、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还在不少地区普遍存在。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比较大的环境代价。特别是一些地方上了不少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环境污染。三是环保机制不健全,治污投入不足。环保投资渠道单一,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不到位,企业和社会治污机制不完善,部分治污工程进展较慢。“十五”期间,环保投入虽较“九五”有了较大增长,但缺口仍然较大。以重点流域为例,按照规划需要投入的治污资金还有47%没有得到落实,严重影响了一些重点治理项目的建设。四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环保法规不完善,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境监管力量薄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方政府领导甚至用“挪位子”、“摘帽子”、“打板子”等手段,直接干扰环境执法。究其根本原因,是科学发展观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经济社会还没有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今年以来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进展
矛盾都是相对的,在看到困难和严峻形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