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南昌麦园垃圾处理场首台沼气发电机组投产发电
2009-05-05
  昨日,我省首个垃圾填埋气体收集发电项目在南昌市麦园垃圾处理场正式投产运行。届时,这个沼气发电厂将年发电2296万千瓦时(度),同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万吨。

  垃圾沼气空排污染又浪费
  
  目前,我市垃圾主要运往麦园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据了解,麦园垃圾处理场于1997年建立,总库容量为1793万立方米,使用年限为 31.5年,每天可处理垃圾2000吨,属于国家一类二级填埋场。
  
  生活垃圾的填埋会产生大量气体,其主要成分有甲烷、二氧化碳等100多种物质。一直以来,该场主要以建设竖井的方式对空直接排放填埋气,此举不但白白浪费沼气,而且这些气体一旦释放,很容易对空气造成污染。

  1立方沼气能发1.7度电
  
  垃圾填埋会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有很大的危害。有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沼气中甲烷的比值若达50%即具有开发利用价值,麦园垃圾处理场已运行多年,产生的垃圾沼气量位于全国同类填埋场前列。现在通过技术把垃圾沼气(甲烷)收集起来,利用其燃烧发电,可以将污染环境的废气转化成绿色的清洁能源,既简单易行而且费用低。相关数据显示,垃圾沼气用来燃烧发电的话,1立方米的沼气可以发电1.7度。
  
  为了“变废为宝”,2006年6月份我市启动了麦园垃圾填埋气发电厂项目(包含CDM项目)。该项目是南昌市市容局引进的投资项目。此工程由三家单位共同协作进行,分别是南昌市麦园垃圾处理场、武汉新冠投资集团、荷兰王国one carbon B.V(荷兰亿碳公司)。



  可满足1.2万个家庭用电
  
  在垃圾沼气发电厂,记者在距离发电机组很远处,就听到了“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据介绍,为了收集垃圾沼气,发电厂在垃圾填埋区打了40口收集井,并通过管道连接到相应的设备上,把沼气抽起来送到发电机组。在沼气进入发电机之前,还要经过一个气体处理系统,把气体里的一些杂质、水分去掉,将比较纯的甲烷气体送到发电机组里,直接燃烧产生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生产电。
  
  麦园垃圾处理场填埋气发电项目和CDM项目,其技术来自于荷兰,设备则整套从西班牙进口,是目前江西省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填埋气发电厂。该项目一期投资6570万元,装机容量为3MW,装机容量将随着产气量的增加而逐年增加。一期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为2296万千瓦时,所发电量将全部输送到以火电为主的华中电网。记者简单计算了一下,这个垃圾发电厂每月(按30天算)所发电量可供12000多户居民家庭正常用电一个月。该项目二期工程还将新增装机容量3MW,总项目全部竣工后全年总发电量可以达到4600万千瓦时。
减少污染南昌市民最先受益
  
  麦园垃圾处理场沼气发电厂投产后,最直接受益的是其周边的环境。因为附近的空气质量将明显提高,臭味和毒害气体会大大减少,垃圾对水质的污染也会减少许多。同时,把垃圾沼气用来燃烧发电,还能消除对温室效益的影响。


  
  麦园垃圾处理场填埋气发电项目一期投产后,它每年可以为大气减少相当于15万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气体。等到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后,发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省用煤2万吨,二氧化碳年减排量30万吨。
  
  记者了解到,按照国际上的规定,通过节能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以出售给发达国家的企业或个人,从而获得相应的资金。因此,该项目可以纳入《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进入国际市场实行碳交易,获得经济回报,不但能为我市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实现了我市一直倡导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市环卫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