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经济的腾飞需要中国民族工业的支撑,而民族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模具制造业的支持和推动。 以中国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为例,汽车零部件的85%需要模具成型,每年的汽车模具进口额也在增长(其中不包括外国模具企业在中国中标的模具订单),2006年冲压模进口7.55亿美元,较上一年增加了4%,这说明中国的汽车模具跟不上汽车发展的需求,也说明中国汽车模具的上升空间还很大。 打造模具大市场的必要性 中国目前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所需要的模具,仅靠上海70多家汽车模具企业的生产规模,难以满足要求。我国政府希望通过汽车工业的合并,打造几个能在销售方面与国际大企业竞争的生产巨头。为什么我们模具工业就不能通过联合作战形成几个大兵团,共同开辟模具大市场?这将有力支援汽车工业发展,可以说,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行业所应承担的历史重任。 在模具工业高速发展的大好景象之下,难免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少急需解决的矛盾,并隐蔽着一时难以被充分认识到的问题。有了大市场的理念和操作,我们就有可能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清醒地看待这些问题,构建预警机制,从而及时预防某些问题的出现,以免走入误区。 大市场的建立,可以加速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完善的进程;可以减少无序竞争或恶性竞争;可减少投资风险,增加高精设备的利用率;可加速人才培训,减少人才的恶性流动;可促进交流和合作,提高模具技术水准;可整合各地相对有限的资源,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等。 所以,打造模具大市场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当前模具工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形成模具大市场的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华东地区模具工业持续飞速发展,平均增速在25%以上,总产值超过了400亿元人民币,各省市在发展中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 比如浙江、山东、安徽以家电和汽车模具为主;福建以家电和鞋模为主;江苏、上海以电子和汽车模具为主;江西以轻工和航空模具为主等等。此中的共同点是大多省市都在发展汽车模具,这就为我们形成华东模具大市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合作基础。 华东各地区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几十年间不同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营造了相通的人文环境。模具产业集群带动了区域经济,提升了同地区模具企业的竞争力。 比如从浙江余姚、宁海、江苏昆山等地模具园区的经营模式可以看到,为克服发展时间短和发展初期条件差等因素的制约,许多模具企业把有限的资金与技术集中投入到模具产业链或是整个生产行销过程的某个环节中,充分利用模具集群和模具分工的优势,通过外包进行资源整合与互补,达到了降低成本和缩短交货期的目的,从而壮大和发展了模具工业,这种实践也为我们形成大市场积累了经验。 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模具技术工人支援了江浙地区的模具企业;90年代后期,江浙地区模具企业进驻上海,令上海模具工业在濒临萧条之际得以复苏,加上外资模具企业的技术导入,促成了上海模具工业的迅速壮大。可以说,上海模具工业也是华东的模具工业,这段历史也就为我们的大合作减少了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和技术壁垒。 华东地区拥有一个共同的模具市场。事实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正与南京汽车集团洽谈合并事宜,以期合理配置市场资源,这预示着该公司的发展正在突破“上海”这个地域界限,将触角伸向其他省市甚至是国外。目前,该集团在国内外投资控股的整车企业就分布在江苏仪征、广西柳州、山东烟台、青岛、辽宁沈阳、重庆,在海外还有韩国双龙等。 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肩负建设“四个中心”的特殊使命,预计上海汽车工业同外省市合作的专案会越来越多,涉及范围也将更为广泛,带动汽车模具市场的不断扩张,从而对区域间的合作产生巨大推力。目前,华东地区模协联席会议已连续召开了13届,13年的交流已构造出一个高层次的协调平台,为华东模具大市场奠定了组织基础。 打造模具大市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模具企业间的合作度 由于华东地区模具企业基本上是近十几年开始成长起来的,尚未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没能打造出公认的名牌或品牌,无论是企业规模、技术水准、产品品质、人才素质、还是社会贡献等方面都缺少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人物。因此,企业间相处时有诋毁现象出现。这不利于形成战略联盟。 2.企业管理机制的引进或创新缓慢 民营企业大多为新建的家族型企业,在企业科学管理方法的引进或创新机制方面有待改进,加之受到人才、观念、习惯、投入、体制等多方制约,难以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所拥有的高效、高精生产装备等资源,造成品质和生产周期方面的问题,易于引发与用户之间的合同纠纷。 3.企业生产程序控制与管理的成熟度 模具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远未达到精细、严谨、科学和高效。鉴于企业在组织教育员工和管理企业的实践中,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