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人造太阳基地:运行费每年3600万 |
2009-05-05 |
|
合肥“科学岛”上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
一个旨在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宏大计划正在推进当中,中国在其间已经担当重要角色。
这一计划的正式名称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简称“ITER”),俗称“人造太阳”计划。基于核聚变反应堆的聚变电站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一个希望。
科学家设想,核聚变产生的能源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人类一开灯,就是核聚变产生的电力。
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1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详细了解这里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有关科技问题。
“人造太阳”计划离真正的商业运行有多远?在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核聚变研究对于终极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有何意义?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合肥“科学岛”进行采访。
近日,ITER项目即将在法国动工的消息,让“人造太阳”计划进入公众视野。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部的“科学岛”,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
人造太阳
核聚变装置工作原理和太阳工作原理相似,能量能转化为电能
“科学岛”是中国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世界上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EAST)实验装置就是在这个岛上研制成功的。
一年多以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历时8年研究开发的EAST实验装置首次成功试验。通过这一装置,科学家能够对受控核聚变开展探索性的实验研究,从而为未来稳定、安全、高效的商业核聚变堆提供物理和工程技术基础。
EAST超导托卡马克运行总负责人、东华大学教授罗家融解释说:“从能量概念的角度,这个装置被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太阳是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核聚变装置就是要模仿太阳的环境,使之产生核聚变反应,产生中子,然后释放出能量。”
核聚变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太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2000万摄氏度,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科学家发现,在人类比较了解的聚变反应中,氢的两种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效率最高,氘和氚结合变成氦,同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在转化后,可以成为电能等各种能量。这就是人造太阳的原理。
但“人造太阳”并非高高悬挂在空中,而且EAST实验装置与真正的人造太阳相差甚远。EAST实验装置的核心部件是一个高12米、重400多吨的落地圆柱体大容器,它被安置在一栋封闭的建筑物内。
昂贵设备
建成花了3.2亿元,外围装备花了1.95亿元,每年需要3600万元运行费
1月17日,记者走进EAST实验大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几天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详细了解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科技问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人造太阳”实验装置的核心部件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在这个大容器的附近,放置着一些辅助设备。“几年后如果你再来,你会看到在核心部件的旁边,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外围设备。”罗家融说。
罗家融告诉记者,这个实验大厅于2001年开始建造,包括设备所在的大楼在内,共耗费了5年的建造时间。大楼的顶层和天花板都浇注了水泥,在顶层和天花板的水泥之间,灌注了1米深的水。“水是用来防范中子辐射的,它吸收中子辐射特别快。”罗家融解释说。而在大厅的下方,还有4米深的地下室。
解决能源危机
“人造太阳”一旦商用化,人类将不必再担心能源问题,但它不是永动机
“这是一个耗资巨大的项目,从申请到建成,花了3.2亿元人民币。后来又申请了1.95亿元做外围装备。此外,每年需要大约3600万元的运行费。它一运行,就要持续两个月。今年5月份开始,它要开始做实验。”罗家融告诉记者。
“人造太阳”项目一旦实现商用化,人类将不必再担心能源问题。在投入商业运行之后,只要往设备不断输入氘和氚,在里面发生聚变反应,它就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能量,而氘可以从空气中提取,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廉价而且数量丰富,可以给人类使用1亿年。因此,设备也就永远转下去。
罗家融告诉记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核聚变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最关键的最终的一步。关于这一点,没有哪个能源学家会反对。”
“但人造太阳是永动机的概念并不成立,因为需要注入氘和氚,氘和氚就是能量,而永动机是不需要能量给予的。”罗家融强调。
罗家融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EAST试验装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了法国马赛市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