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继2007年7月5日牵头在武汉召开的首届国产数控系统推广应用座谈会之后,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又于2008年1月10日在山东省滕州市召开了第二次国产数控系统应用推广会。
两次会议间隔时间如此之短,可见国家发改委重大办抓国产数控系统推广工作的力度和决心。
滕州会议主要查看了武汉会议的落实情况,国家发改委重大办处长翟东升就武汉会议上的152台数控机床配国产数控系统落实情况一一进行了询问,并详细做了记录。
巧借东风
国家对国产数控系统的支持在2007年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据翟处长介绍,仅2007年国家发改委重大办就针对国产数控系统发展问题召开过五六次会议,并且在2007年4月16日于北京召开的数控系统产业发展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加快数控系统自主化的若干意见(草案)》。《意见》明确了我国数控系统产业的发展战略、重点目标和指导思想,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技术改造、完善政策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我国数控系统自主化建设提供支持和指导。
而武汉会议和滕州会议都只是国家重视国产数控系统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会议的重心是机床工具企业首先要实现自产自用,尤其是机床工具行业在进行技术改造项目时,要求企业优先选用国产数控系统,为推广应用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做出表率,通过主机厂和系统厂的紧密联合,真正推动中国机床装备业的持续发展。
为了打消主机厂推广使用国产数控系统的顾虑,在武汉会议上7家数控系统厂家(华中数控、广州数控、航天数控、沈阳高精、大连大森、大连光洋、大连高金)联合做出了承诺,提出了“贴身服务”、“系统召回”、“延长保修”、“先试后买”、“全方位服务”等五项优惠措施。
借助这股东风,华中数控在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推广活动中投入不少的精力和财力。作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控系统分会理事长,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说:“让我们最苦恼的是,行业似乎只看到了国产数控系统与国外的差距,而没有看到国产数控系统近年来的进步。很多人还以为我们的企业还是五年前的样子,而且看待国产数控系统的眼光有的还停留在十年前。”
陈吉红说,这五年来国产数控系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行业已经发展到了“曙光初现”的阶段。而他们现在要做的是在中档普及型数控系统市场实现较大的拓展。“但最关键的还在于用户对国产品牌、民族品牌的认知。只有用户实实在在觉得国产数控机床产品还不错时,形势才会出现转机”。
向着“葫芦肚子”前进
陈吉红把数控系统市场形象地比喻为一个葫芦。这其中,高端市场只能是葫芦的颈部,市场份额有限;而低端经济型数控系统是底端部分,虽然容量可观但必定不是最大的一块。他认为,中档普及型数控系统才是葫芦的肚子,是整个市场中容积最大的一部分。“在中档市场上,如果我们能把份额从现在的17%扩张到50%,我们就具备了向高端发起冲锋的可能”。
据了解,我国数控系统分为三种型级,即经济型、普及型和高级型。 这是根据我国当前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按技术应用不同领域和复杂程度进行的阶段性标准来划分的。 目前,国产数控系统在低端经济型市场已经占到了59%的市场份额,这表明国产经济型数控系统依靠高性价比已经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特别是在每年数万台经济型数控车床和电加工机床的市场上,国产数控系统是“一枝独秀”。但在中端普及型数控系统的市场中,国产数控系统只有17%,在高端市场只有2%左右。
在机床工具行业,重要的功能部件比如数控系统、电主轴等一般由最终使用的用户决定进行配置。但要迅速扩大国产数控系统在中端市场的销量,直接做终端用户的工作不仅烦琐,而且效果未必会理想。
于是,国产数控系统企业决定借国家大力推广国产数控系统的契机,通过在主机厂应用的示范效应,逐步改变用户的看法。
借力打力
“主机厂这两年处于搬迁、技改的高峰期,他们不少设备都需要进行改造升级,而且不少是中高档设备,我们如果能在国家的支持下把这项工作做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吉红认为,主机厂作为用户,在中档数控机床上可能比较容易接受国产数控系统。这不光是因为同处一个大行业,彼此都比较了解,更重要的是部分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开发,有许多核心技术,需要由机床企业和系统供应商双方联合攻关。比如华中数控和桂林机床合作研发五轴联动龙门数控机床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双方把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作为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而不是把数控系统问题和数控机床的问题抑或是用户使用问题简单分割开来。正是有了这样密切的合作,才使得全国产化五轴联动龙门数控机床有了新的突破。
此外,主机厂配国产数控系统的示范作用也不容小觑。可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