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光伏产业急需完善产业链条
2009-05-05
 太阳能光伏产业具有比较复杂的产业链条,包括多晶硅原材料制造、硅锭和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太阳能电站)等系列环节。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比较成熟的技术,其应用的市场障碍主要是成本过高以及硅材料的短缺,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在4-6元/千瓦时左右,与商业化应用有相当的距离。

  产业链呈“金字塔”分布

  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年产量长期徘徊在全球产量的1%左右,但自2004年,在国际光伏市场,尤其是德国、日本市场强大需求的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到2006年达到世界份额的10%以上,仅次于日本、德国,居世界第三。同时,我国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光伏电池生产企业。截至目前,国内已有10家光伏企业赴海外上市。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光伏产业链5个环节中所涉及的企业数量依次大幅增加,整个链条呈金字塔形分布。据统计,截至2007年7月,在海外上市的10家光伏企业中,涉及到硅料生产的仅一家,而且涉及的只是半导体材料再回收,并非硅料工业晶硅生产;仅有4家企业涉及硅片生产,太阳电池和组件环节各8家,应用系统环节涉及6家。

  上游产业(多晶硅、硅锭/片)生产能力小,下游产业(组件的封装)能力大,光伏产业链中这一不平衡发展局面造成国际市场多晶硅原料的短缺和涨价。自2006年,一些光伏生产企业开始考虑硅材料的生产,有望在2009年前后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光伏产业的“短板”

  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太阳能级多晶硅原材料生产主要由原本为半导体工业生产超纯多晶硅的生产商提供。世界多晶硅的产量2005年为28750吨,其中半导体级为20250吨,太阳能级为8500吨。半导体级需求量约为19000吨,略有过剩;太阳能级的需求量为15600吨,供不应求。近年来,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快速增加,直接拉动了多晶硅需求的迅猛增长。全球多晶硅由供过于求转向供不应求。受此影响,作为太阳能电池主要原料的多晶硅价格快速上涨。

  中国多晶硅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实现了产业化,到70年代,生产厂家曾经发展到20多家。但由于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消耗大,成本高等原因,绝大部分企业亏损而相继停产或转产。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晶硅的生产主要以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洛阳中硅和新光硅业为主,年产量不足1000吨。

  我国目前有很多企业正在投资建立年产千吨以上的超纯多晶硅生产线,这些项目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获得可靠的生产技术。目前国际上拥有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国家并不多,而他们对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完全保密,整个多晶硅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呈垄断局面。

  与光伏产业链其它环节相比,超纯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经济投资规模、建设周期等都要大得多,因此对快速启动的光伏市场响应速度也远比其它环节迟缓得多,大约要3-4年的时间,这就造成了太阳能级硅原材料自2004年起的短缺和紧张问题。



  国内市场亟待开拓

  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这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失衡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目前,随着众多企业投资多晶硅,太阳能级硅材料短缺的状况在未来几年内应该可以缓解。但与此同时,我国光伏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不但滞后于世界市场的发展速度,而且远远落后于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致使95%以上的光伏产品出口国外。

  但是,由于多晶硅在几年时间价格暴涨了近10倍,包括德国在内的国家,也开始扶植本国企业,使得国内企业的市场拓展变得更加困难。

  光伏市场的严重滞后既与能源可持续发展不协调,又给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制约。因此,国内的光伏市场亟待开拓与发展。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