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571.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0.1。其中,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786.8亿元,同比增长19.7。从信息产业部重点监测的产品看,手机、液晶电视、微型计算器、移动通信基站等生产增速超过25以上。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07年以来,电子元器件行业一直保持较快发展,连续9个月高出全行业平均发展水准。在全行业排名第一的计算器行业2007年保持较快发展,9月份实现收入增速22.5,比产业平均水准高出2.8个百分点。其中,计算器整机制造业1~9月实现收入5650.8亿元,增速达到29.9。受CRT向平板电视转型的影响,彩色电视机产量比同期减少656.4万台,下降2.0,家用视听行业增速仅为8.8,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准近11个百分点,规模不断萎缩,占行业比重8.1,比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整体行业结构呈现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逐渐萎缩的全新结构布局。 带动对模具与高精机床的旺盛需求 随着塑料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不断增多,金属零件的应用日益减少。尽管如此,在整体巨大的产业规模之下,大量的金属零件仍然难以被塑料轻易取代也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各种紧固件、金属联接件、导电零件、弹簧、金属装饰件、金属面板等,累计下来的数量也相当惊人。 这些金属零件中的一部分,需要采用新型的高速加工技术以实现大批量快速生产,而更多零件则需要采用冲压模具加工成型,带动了对模具和冲压机床的需求。与此同时,塑料制件应用的普遍化,以及电子产品市场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特点,都决定了需要大量注塑模具与之配套。可以说,这些金属零件与模具的加工为机床工业提供了无限商机。 据统计,当前在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所需机床的金额在60亿元左右,占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机床用量的三分之一。这些机床之中,大多数都是数控机床,能够加工小型精密件和精密模具的数控机床更成为需求的重点。 电子专用生产设备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对机床工业的重要要求之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极高,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只是,虽然国内生产的电子专用生产设备在配套上基本齐全,技术档次尚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品对生产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精密度高、可靠性高的数控设备的迫切需求,目前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尤其是数控钻床、镭射钻床、大吨位精密液压冲床、真空压机和光电检测设备等。 小型精密模具加工是电子信息产业金属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模具以微型、精密为典型特点,品种规格多,更新速度快,要求交货期短,因此,对于先进的高速高精密小型数控机床的需求旺盛。无疑,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机床市场的重要用户行业之一。 国内企业配套能力日渐提升 适应电子信息产业需求的新型装备与技术能力,是帮助国内企业提升在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最近几年,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的供给与配套能力不断提升,尤以与这一产业直接配套的精密模具制造业最为突出。 印表机、影印机、手机、数码相机、家电产品、汽车电子产品等均离不开精密模具制造。印表机、影印机等办公自动化产品,所采用的金属及塑胶零件,都属于精密冲压模具和精密注塑模具制造件。珠三角一直是世界OA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在理光、东芝、佳能、富士施乐、兄弟、柯尼卡、美能达等跨国大企业的带动下,深圳本土精密模具制造企业迅速成长。十多年前的精密模具件全部由迁往珠三角的日资企业垄断,深圳本土企业无一能涉足。如今OA产品中所有的精密模具制造件,均被深圳企业一一攻克。例如亿和控股已成为柯尼卡、美能达、理光、佳能、东芝、爱普生、富士施乐、兄弟、松下、艾默森、三洋、卡西欧等60多家世界驰名企业的供给商。 大连作为中国重要的软体生产基地,IT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电子通讯行业的发展,对高精度模具需求巨大。大连开发区有近500家日资企业,其中60需要使用模具,据2003年资料,这些模具中的90以上在中国境外加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经大连口岸进口的模具金额近亿美元。 随着大连市模具工业园的建设,模具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同时为海外电子信息产业配套能力迅速增强。近日,大连銮艺精密模塑制造有限公司在承接了富士大连、佳能大连的模具生产订单后,又接到日本松下通信总部的订单。銮艺公司于2004年进入大连模具工业园,在3年多时间由为大连及日本在连企业模具配套服务起步,逐步走进日本等国际高端市场,企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翻了近一倍。目前,企业出口销售收入已占总销售额的40以上。 企业的发展与配套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得益于模具城产生的集聚效应,机床以及配套能力也是进入电子信息产业的要害。例如,銮艺模具拥有高精度的CNC加工中心、电火花加工机、线切割等精密数控设备,辅以三座标测量仪、万能工具显微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