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钢要约收购澳矿山
2009-05-05
海外分析师称,中国将改变整个矿产行业的版图,采矿业势将因某个中国巨头的崛起而迎来洗牌  继中铝成为国际矿业巨头力拓的最大单一股东后,中钢集团也将展开“强势”海外并购。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对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直接发起收购。  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获悉,中钢集团正式对澳大利亚铁矿石公司中西部公司(Midwest Corp.)提出了价值12亿澳元(约合11亿美元)的“敌意收购”,此前中钢集团的收购提议曾遭中西部公司董事会反对。  从“善意”到“敌意”  中钢集团在递交给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的公告中称,将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钢大洋资本有限公司(Sinosteel Ocean Capital Pty Limited),以每股5.60澳元现金收购中西部公司全部普通股。此要约对中西部公司的估值为12亿澳元。  根据公告,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为中钢此次收购提供融资安排,摩根大通担任中钢财务顾问。  如能成功达成交易,中钢集团的此次收购将成为中国海外金属资源的最大收购案。中钢集团表示,对中西部公司的收购已获得了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批准,但需获得至少50.1%中西部公司股东的股份才能取得控制权,还要取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目前,中钢集团已持有中西部公司19.89%的股权,只要再获得30.21%的股份即可控股。  去年底,中钢集团曾向中西部公司提议以每股5.60澳元(约合4.91美元)现金收购其全部股份,当时的收购价格就比中西部公司的股价溢价16%。  但当时这一善意收购提议立刻遭到中西部公司大股东、董事David Law的拒绝,今年2月20日,中西部公司董事会表示,每股5.60澳元的价格低估了中西部公司的价值和前景。如今看来,中钢集团并没有放弃中西部公司,开始试图在没有David Law和中西部公司董事会支持的情况下强行收购。  虽然中钢集团此次没有提高报价,但相对于3月13日中西部公司每股4.10澳元的股价,溢价仍然高达34.9%。  昨天,中西部公司董事会发表公告,呼吁股东不要采取行动,业内人士分析,股东们是否会出手股票要看接下来几个月中西部公司股价的变化。  海外扩张势不可挡  联合金属网的分析师胡凯告诉记者,与澳大利亚矿山巨头必和必拓和力拓相比,中西部公司的规模并不大,但在小矿山中规模则居前列,目前正在寻求矿石年销售量从100万吨扩张到200万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公司目前拥有的几座矿山都很有潜力,且距离港口近,运营成本低。  事实上,在2005年中钢集团与中西部公司就曾签署协议,共同开发澳大利亚Koolanooka磁铁矿和Weld Range赤铁矿,这也是中国在海外获得的第一个中方占股50%,铁路、港口、球团厂等基础建设都较完备的磁铁矿项目。  随着澳大利亚资源行业的并购活动愈演愈烈,中西部公司从去年开始就与有意收购该公司的各方展开谈判。澳大利亚公司Murchison Metals Ltd.去年10月也曾向中西部公司提出收购提议,但遭到了中西部公司董事会的拒绝。Murchison提出的条件是,以1股该公司新股换取1.08股中西部公司股票,中钢集团的出价比Murchison高出54%。  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表示,中钢集团之所以直接向中西部公司的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是因为中钢集团坚信,中西部公司的股东们会意识到在当前大型资源项目开发依然面临高度挑战的环境下,中钢集团如此高的收购溢价所带来的现金价(232.45,4.45,1.95%,吧)值提升空间。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