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数控自主创新跃上世界机床产业高点 |
2009-05-05 |
|
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威海机床厂,1999年改制为威海机床厂有限公司,2002年3月,与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依靠自主创新,近年来企业先后成功开发了开放式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纳米级数控钻铣床、磁电式旋转编码器等高新技术产品,系列化的立式加工中心和卧式加工中心、系列化的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和数控龙门铣床以及数控龙门导轨磨床产品等,成为国内数控机床领域的领军者。企业先后获得“中国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品牌综合影响力十佳企业”“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山东省AAA级信誉企业”“威海市科技自主创新型先进企业”等称号。
3月22日,在威海日报社周末大讲堂·品牌建设系列首场讲座中,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鹤鸣介绍了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品牌的经验。
一、以宽广视野确定企业发展之路
上世纪末,威海机床厂也和众多老牌国有企业一样,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发展形势:企业发不出工资,工人长期放假。1999年9月,带着1217万元的亏损,威海机床厂改制成为威海机床厂有限公司。改制本身无法改变企业现状,企业要摆脱困境,必须发展。然而企业如何发展?
当时,摆在企业领导者面前的难题是,数控机床虽然是机床业最先进的产品,但由于国外企业掌握着核心技术,并且设置了重重封锁,所以,国内机床企业只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国内使用的高端机床产品全部由国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购买期长。
是坐以待毙,还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经过反复思考,公司领导层形成共识:华东数控要振兴,必须要有国际化视野,必须要敢于与国外企业争高度,否则永远摆脱不了民族机床业被动挨打的局面。而自主创新是企业振兴的“武器”,只有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企业才能真正占领市场,民族机床业才有可能直起腰杆。
2001,从研制世界上最先进的六轴五联动数控系统开始,华东数控义无反顾地踏上自主创新之路。
二、靠自主创新挺进产业高点
华东数控的品牌成长路其实就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路,这条路虽然一开始走得艰难,但却为企业铺就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华东数控的自主创新首先从引进人才开始。决定研制六轴五联动数控系统后,华东数控董事长汤世贤得知中科院智能化研究所有位博士正在研究六轴五联动数控系统,并且有可能成功。于是,他马上去北京请博士“出山”。但是,从中科院到滨海小城的一般企业,这样的反差使这位博士一时难以接受。此后,汤世贤“三顾茅庐”,终于以一腔诚意打动了这位博士,最后,该博士同意率领研发团队展开六轴五联动数控系统的研究。2003年,为聘请到数控系统设计方面的顶尖人物,华东数控又以近100万元人民币的高薪和其他诸多优厚待遇聘用了一位日本专家,担任公司总工程师至今。2004年10月,华东数控又以高薪聘请了对数控系统生产管理具有丰富经验的一位职业经理人。
为吸纳人才、鼓励创新,2004年,华东数控还推出了期权奖励机制,即企业每年纯利润的3%至5%拿出来奖励经营、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当年,60名人才按贡献大小获得了相应的奖励。这一举措使华东数控更加吸引各类人才的目光,企业的研发团队不断膨胀。与此同时,企业积极借助外脑,和多所国内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多年来,华东数控自主创新成果不断:2002年研制出六轴五联动数控系统核心技术,取得六轴五联动数控系统的原始著作版权,成为国内惟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企业,并且控制轴数超过10轴,联动轴数达到最高水平的5轴,技术水平超过德、日、美等国,居业内领先水平。2004年,高性能磁电式编码器研发成功。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华东数控是世界上除英国一家公司外,惟一掌握此项技术的机床企业。2006年2月18日,华东数控在中铁六局举行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博格板数控磨床竞标中,击败国内多家老牌机床企业,一举中标,结束了中国建高速铁路必须依赖国外技术的历史。2008年1月25日,华东数控又与天津赛瑞机器设备有限公司签约,为其生产单台总造价1700多万元的定动梁数控双龙门移动式镗铣床。这说明在国内大型数控机床领域,华东数控又远远走在同行业的前列。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大型数控龙门机床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历史的终结。
华东数控的成功还在于企业善于嫁接风险资本,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由于前期做产品研发,华东数控几乎投入了全部资本,如何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轴五联动数控系统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公司遇到了难题。此时,拥有12亿元资金、专门从事高新技术产品投资的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引起了华东数控的注意。通过研究该公司对投资对象的选择条件,他们发现,无论是处于成长期、扩张期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要求,还是项目要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条件,华东数控都当之无愧。听说该公司要到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上挑选项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