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制造业十大特点
1、制造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进程加快;2、产品及服务的知识与技术含量增加;3、基础性资源稀缺推动了节约和替代;4、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5、用户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凸显;6、跨国研发、制造、采购与合作风行;7、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技术壁垒加剧;8、知识产权维护和诉讼争端不断;9、全球、区域、本土等多层次市场分割走向融合;10、国际资本全球游弋与制造中心的转移。
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日趋结合,波音777以数字化手段的生产方式使得研发周期缩短了40%,工程返工减少了一半。另外,由于大量运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今天的飞机、地面交通工具,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建模和仿真做得更快、更好。充分利用新一代IT技术的航空器,由于大量使用了新型复合材料和更加电子化,使得飞机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行。
另外一个趋势是军用与民用技术兼容的价值转换。过去把军事价值最大化,现在是和平时期,要保证军民兼用技术,不能单独追求军事价值,而是要军用和民用价值并重,因此要实行兼用体制,使这种价值得到相对的平衡。
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态势
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继续增长,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现状如何?在服务业已占GDP70%的美国,制造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美国制造业的原增长速度为4.3%,而近些年的年增长率则低于4.3%,部分原因是美国经济近一时期十分不振。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和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有着严重的差距,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为26.23%,低于美国22.99%,而且低于日本和德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都非常明显。在2000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人为3.8万元人民币,相当于美国的4.38%,日本的4.07%和德国的5.56%,差距非常明显。我们创造的生产率只有这些发达国家的4%或5%左右。
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十分良好。如今是全球配套来制造各种装备,包括航空器。例如S92直升机在全球配套,机头是由台湾的航空工业发展公司制造,机尾是景德镇制船公司制造,中国的海峡两岸制造了S92的机头和机尾,而核心部件旋翼都来自美国,巴西、日本、西班牙制造其他的关键部分,这就是全球配套的航空器制造。
为什么全球要配套?这里有什么差距?在美国单位小时的劳动成本为30美元,欧洲和日本均为24美元。但在中国只要2美元,这样的劳务成本优势十分明显。虽不是最低价,但较价格更低的南亚,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远远比南亚强得多。所以前些年越来越多的外资涌入中国,就是成本优势导致的经济结构。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5.3%,占全国工业的78.68%,上交税金的90%,从业人员占90.7%,出口占全部贸易的91%,这一现状表明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中国工业。虽然我国的工业增加值高居世界第四位,与德国接近,但仍只有美国的1/3,日本的1/2。目前,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现实的五个机遇:
1、世界新科技革命引领我国制造业现代化、高技术化。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制造业的长期、持续、稳定的需求。
3、满足节约型社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要求,需要大规模更新工业装备和工程设施。
4、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已经安排了若干重大的任务。
5、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创新与制造业的信息化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当前最高层的指向。
创新,我个人主张广义的创新,狭义的创新是美国熊彼特提出的。1995年我设立的团队由166位专家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当时各位专家均指出应从全社会的广阔视野观察创新在经济、科技和社会中的广泛含义。创新是在世界范围内运作一切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进行广义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活动将为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懈的动力和源泉。
创新是一个链式反映,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运作的创新和绩效的创新,最后以此循环无穷,这就是广义创新的三环节的链式过程。创新需要六类关键要素:人才、资金、环境、文化、政策和协同。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缺失,一些数据指出规模以上的企业兼有研发机构的只占1/4,研发支出仅占销售额的千分之五,而不到百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只占销售额的0.71%,也不到1%。没有申请专利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没有本企业商标的占60%,掌握核心技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