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教育培训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80后 90后“遍地开花” 成为职场新兴主力军
2011-05-27

  中国的80后、90后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一代独生子女诞生于改革开放后,成长于市场经济中。随着物质条件逐渐稳定富足,当80后已陆续步入而立之年、90后开始成为职场生力军的时候,他们的职场生态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日前,智联招聘发布了80、90后职场生态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作为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代,80后、90后一代正在各行业“遍地开花”,成为新时代的中流砥柱。

  80后、85后全面崛起于职场

  近年来,80后、90后正崛起成为职场的新兴主力军,开始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职场人开始担任企业的管理岗位。调研显示,40.5%的80-84年出生的人已经开始进入公司的核心岗位,其中16.3%的人已经担任了公司的中层管理岗位。

  从行业来看,80后、90后员工身上具有的特质使得他们在各个行业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区别。员工所占比例最高的三大行业类型依次为互联网、金融以及通讯电子。其中,互联网行业对于新兴技术的要求较高,有超过两成企业80后、90后员工占比达到了90%。金融行业属于风险性较高、压力较大而薪酬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也是他们所青睐的行业

  从薪资方面来看,80后、85后、90后的薪资范围与职位级别基本对应。超过五成的80后月薪为3000元以上,其中3000-5000元的比例达到了三成,5000-8000元的达到了13.6%。而85后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八成以上的人月薪尚在3000元以下。

  80后忠于自己,跳槽经历颇多

  调查显示,八成80后职场人有过跳槽经历,其中跳槽次数达到3次含以上的比例达到了45.7%。80后的工作年限集中在3-5年和6-8年,这样的跳槽次数相对来说确实有些频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90后作为目前最晚进入职场的一代,已经跳槽5次以上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1.6%。

  职业顾问指出,关于跳槽次数的问题并不能一言以蔽之,具体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判断。通过外部因素和自身内在因素两个方面来考虑,一般而言,在一家企业三年以上才能真正学习到精髓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建议80后、90后跳槽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在职业选择方面,吸引80后、90后的因素中成长空间依旧是首位,其次是薪酬待遇,这一代是敢于表达自己需求的一代,他们看中成长空间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现实生存问题。同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80后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作为考量一份工作的重要因素,而85后更希望这份工作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怎样当好80后、90后的老板

  面对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新型群体,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工作契约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心理契约。智联招聘CEO郭盛先生在谈到80后、90后管理问题中,特别强调要与80后、90后的新生代“共舞”,企业须从招聘入职到企业培训,从领导艺术到心灵疏导等方面建设全新的雇主形象。

  他指出,首先,要充分理解,重塑期望。新进职场的“85后、90后”员工,他们的工作历史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们正跃跃欲试地想要发挥和证明自己的能力,管理者需要做的是充分理解“80后”,消除误解,用高期望给“80后”员工带来信心和动力。其次,企业要注重细节关怀,进行宽容式管理。“80后、90后”员工注重自我感受,行事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所以他们大多属于“情绪劳动力”。对他们进行细节关怀,就是打造一条感情纽带,使他们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

 相关链接
·江苏未来5年将选1万名大学生赴农村任教
·“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出现意外伤害怎么办
·虎妈育儿遭非议 中国教育未来还需“中西合璧”
·裸辞已成职场趋势 月薪六千难招技术中层
·13岁女孩为救落水8岁童献身生前辗转3个家庭
·沪开设老年学历教育 首批设钢琴等4专业
·家庭教育再受热捧 千家长报名瑞思教育讲座
·广东推广农民工子女凭积分免费读公校
·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
·成都抽测三好学生体质 身体不过关取消资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