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在京举行 本报记者 李静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我们为精美辉煌的明清宫殿感到骄傲时,当我们在分享泱泱大国的千年文明时,我们不能忘记为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以及历史遗迹而默默工作的个人和集体,比如中国营造学社。 7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古建工程、文物保护、古建修缮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等数百人参加了活动,其中包括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李先奎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事业开创功劳大 辛苦调研保存珍贵史料 tujian.org
在中国建筑史上,中国营造学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一家由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创建于1929年的中国营造学社聚集了国内建筑界的大家,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等。在这些学界大师的带领下,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建社之后的短短5年间,学社成员先后调查了中国137个县市,绘制测绘图1898张,经他们调查而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众多。许多现在名扬海内的珍贵古建筑,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等均通过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的细致调查而被人们重新认识。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营造学社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中国营造学社还是最早用科学方法研究传统营造技术的学术团体。1932年梁思成写出了《清式营造例则》一书,此书是对清代传统营造技术的首次诠释。此外,营造学社还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追溯宋代建筑的营造技术,为注释《营造法式》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研究、保护传统建筑打下了基础。 “营造学社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不仅遗留了一笔有形财产,为今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难得的史料,而且留下了一笔无形财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说。正是营造学社成员这种不畏艰险、不辞辛苦的精神,才使得我国的一些古建筑文化得以传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事业传承展新姿 新人新技术用创新对接传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马炳坚表示:“我们要学习中国营造学社的理念,坚持做好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工作。” 在此次纪念活动中,中国民族建筑学会还评选出优秀营造技术人物、优秀营造技术单位、优秀营造技术工匠师、优秀论文等奖项,许多营造新秀得以崭露头角。 来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软件研究所的研究员赵景学在论坛上,用动画展示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他们将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仿古建筑设计和文物建筑数字化工作,以创新的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 不少房地产企业和工程建设单位也开始关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南山石韩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施工时,巧妙地将中国古典园林叠山与现代叠山技术相结合,建造出令业界称赞的项目。 著名雕刻艺术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蔡云娣在人才培养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这门手艺不能失传。”蔡云娣告诉记者。目前他已经收了一百多个徒弟,专门传授蔡氏石雕技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事业发展不畏难 突破局限向不足要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营造学社所开创的事业是一笔宝贵财富,但在一些专家看来,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有待加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表示,传统营造技术有其局限性。代表性的木构建筑,从结构到装修所采用的均是天然材料,难以满足需求,应当利用现代科技弥补其不足之处。另外,传承人的不确定和相关人才的缺乏也成为目前传统建筑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原故宫博物院古彩画专家王仲杰表示:“营造学社的工作是伟大的,但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后人继续努力。”他认为目前业界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把仿古建筑和古建筑混为一谈。他认为古建筑不等于仿古建筑,要还原历史而不是人造历史。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二是为仿古建筑服务,三是专门搞民族形式的装饰。各个方面要分工明确,术业有专攻。 营造学社的创始者朱启钤先生曾言:“做先驱之役,以待当世贤达之闻风兴起耳。”今天,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后来者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续写新的辉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