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建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地板经销商如何让“光杆儿”变“多杆儿”
2009-05-06

光杆 经销商 是经销商群体的一种原始状态和起步状况,而今的大经销商当初也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从光杆到双杆,从双杆到多杆 ……。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励,从这种光杆经销商顺利成长转变成为大经销商的机率也就越来越低了,大多数光杆经销商一直摆脱不了这种小型杂货批发商的局面。只是充当了流通渠道中的一个小角色。

困难的环境到也锻炼人,小有小的玩法,只要肯动脑子,赚钱的机会照样有。中国建材第一网记者深入二三级市场调查,披露一些光杆经销商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仅供参考。

1、门店形象很重要。
不管是厂家还上门的客户,这进门的第一眼印象很重要,绝大多数光杆杆批发商的门店内务管理实在是不敢恭维。怎是一个乱字了得。左右隔壁同行们的门店内务管理状况都差不多,污迹斑斑的办公桌椅,脏而乱的地面,墙上乱涂乱画,天花板上还有蜘蛛在安家。

而哪些门店整理很干净,商品样品在货架整齐,包括厂家的海报张规范,店内存货进行分区叠放非常整齐的。就连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什么的都整整齐齐的挂在墙上。这样的店面让人家进门之后耳目一新。

这就是在二三级市场形象意识也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当然目前地板的经销商店面相对规范和整洁。除了硬件之外,其次就是如何提升自身的服务和软件提升了。

2、把产品进行有效的组合。
产品线越短,越是要在产品的选择上下功夫,既然不能靠店大货多来吸引客人,那就得靠产品的新奇特来招揽生意了,强化产品本身的吸引力。
一是尽量吸引客户上门进货,因为送货的成本高,并且有些产品我只是大经销商下面的分销商,有区域限制也没法送货。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人有个心理,送上门的不是好东西。自己主动上门找来的才是好东西。干脆,

你就顺应他们的心理,精心组织产品,让他们自己上门来挑选后,还自己欢天喜地拉回去。

3、要为管理工作出把力。
积极响应大经销商的要求,强调在面上的配合和顺应,协助大经销商的市场管理工作。大经销商下面都有若干的二批商和分销商,几乎所有的大经销商都曾为这些二批商的管理问题头疼过的。

毕竟,二批商们随意性强,不服从统一安排,是窜货和价格体系破坏的主导者,常常能给大经销商惹出不少乱子,大经销商从全面管理角度的出发,是非常需要一些二批商愿意积极主动的来配合大经销商管理工作的顺从者。

作为实力尚且弱小的光杆经销商完全可以在起步阶段来设法顺应大经销商的管理工作,尽最大可能借助这些大经销商的力,当然,大经销商一般都给予这些特殊的二批商一些特别的政策照顾。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4、便宜货人人爱
除了自己的主营产品外,还可增加些有特色且能吸引人气的的商品。在市场里,若是多留点心眼,几乎每天都收集有厂家或是经销商 进行抛货的信息,例如清仓货、尾货。

光杆 经销商可主动收集这方面的信息,选择些适合的特价货拉到自己的店里来集中销售,以低廉的价格作为主要卖点,毕竟这小便宜人人爱占,许多消费者来批发市场也就是为了找便宜货,集中销售这些特价商品,可有效的吸引零售消费者,除了赚取一定的利润外,还能增强店里的人气,形成长期的稳定客源,增强自己的资金周转能力。

5、批发与零售相结合
光杆经销商可考虑开设自己的直营终端,以自己的店类商品为主,直接面对消费者,尤其是重点考虑社区和学校这种消费频次高的地方,以增强光杆经销商的现金流,同时更好的了解终端,对自己的批发业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补充,并且,还可以考虑和其他终端合作,以货物入股的形式进行运营。 (记者 和风)

记者手记:无论是“光杆儿”,还是“多杆 儿”,每一个经销商都不是天生就做大的,都是从一点点做起来的,其实“多杆儿”经销商就是“光杆儿”的路上走过来的。做生意起步的规模大小倒不是很重要,关键在管理和经营,以促进持续的增长和发展,才能早日成为大经销商。

     相关链接
    ·· 201
    ·· 品
    ·· 家
    ·· 地
    ·· 中
    ·· 十
    ·· 三
    ·· 久
    ·· 手
    ·· 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