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海关总署8月13日消息,海关统计,2008年上半年天津口岸出口农药7,728吨,价值2,85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5.4%和24.5%。 一、2008年上半年天津口岸农药出口主要特点: (一)主要出口市场为澳大利亚和日本。2008年上半年天津口岸农药出口至澳大利亚1,363吨,增长86.5%;出口至日本1,319吨,下降13.7%。两者合计占同期天津口岸农药出口总量的35%。 (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为主。2008年上半年天津口岸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农药3,377吨,增长58.2%,占同期天津口岸农药出口总量的44%。 二、2008年上半年天津口岸农药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生物能源兴起带动农药市场需求增长。由于油价高涨促使生物能源为代表的替代能源兴起,农产品(000061,股吧)的能源属性拉动了其需求的显著增长。由于生物能源作物收益较高,使得农民将更多的土地资源投入到能源作物的生产,造成全球对农药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今随着人口的增长及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越来越依靠对农业投入的加大。能源用农产品的走强,带动农药这种支农行业的发展。 (二)中国农药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的农药工业形成了包括农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料中间体、科技开发在内的完整工业体系,年生产能力接近120万吨,成为除美国之外的世界第二大农药生产国,并已成为农药出口大国,出口金额约占全球农药总销售额的1/15。目前,中国取得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约600个,90%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和欧美、东盟等156个国家和地区。 tujian.org (三)中国农药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中国农药产品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杀虫剂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随着国内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集约化种地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的推广,带动了除草剂消费的增长,除草剂在三大类农药中增长最快,尤其是非选择性除草剂如草甘膦的需求量增长更为明显。杀虫剂的产量在农药中的占比由2002年的63.8%下降到2007年的46.2%,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偏高,全球2003年杀虫剂的比例也不过24.9%。杀菌剂相对比较稳定,2007年占10.5%,尚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除草剂增长较快,已经由2002年的26.1%上升到43.3%,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值得关注的相关问题: (一)农药行业环境压力不容小窥。农药行业属于高污染产业,很多农药产品或中间体会造成环境污染,在某些国家已被禁止生产。为此,对这些产品有需求的国家选择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转嫁污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基础向中国转移,在带来技术的同时,也加重了中国的环保压力。当前中国农药生产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工艺落后,没有条件购买环保设备,加之一些生产企业环保意识淡漠,造成了农药生产过程中违规排放、兑水排放现象十分严重,对国内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双高”产品生产的政策指导下,很多农药产品被列入控制名单。2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公布了2008年第一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其中,涉及农药类DDT等24种产品。该目录将成为今后控制“双高”产品出口的依据。针对名录中目前还享有出口退税的产品,国家环保总局表示,已向财政部、税务总局提出了取消其出口退税的建议,并向商务、海关等部门提出了禁止其加工贸易的建议。据业内人士介绍,2008年国家相关部门明令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只保留出口和应急生产力,致使部分企业加大现有库存的出口力度。 tujian.org (二)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目前中国出口农药产品高达2905个,但真正算得上品牌的仅有87个,出口农药大部分是在“贴牌”销售;出口的农药产品仍以原药为主,相当一部分是出口原料,深加工的农药制剂出口较少。目前中国农药出口零售包装产品比例明显偏小,其中杀虫剂零售包装与非零售包装数量比约为1:3,杀菌剂为1:11,除草剂为1:10。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农药生产国,农药出口量巨大,但由于品牌缺失,中国农药难以在国外最终消费者面前树立整体品牌形象,在失去品牌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开拓的难度,不利于中国农药出口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产品少有品牌价值,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较低,虽然中国企业生产的一些农药产品质量上等,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低廉,附加值偏低。另外在研发创新方面中国农药出口企业投入较少,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自有专利品牌较少,造成产品品种老化,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农药原料市场价格上涨,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压力。由于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各类原材料的价格水涨船高。包括黄磷、甲醇、三苯等原料价格都有明显上扬,其中甲醇价格在半年内上涨1倍。此外,能源价格上涨还导致生产和运输成本都显著走高。2008年以来,以草甘膦为代表的除草剂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出厂价由2007年的28,000元/吨上升至目前的60,000元/吨,增涨1.14倍。如合成农药的主要氯化剂氯化亚砜,其价格已经从年初的5,500元/吨涨到现在的6,200元/吨左右,增长12.7%;含磷的三氯氧磷是生产草甘膦、氟虫腈、苯达松的主要原料,其价格已经从5,000元涨至11,000元,增长1.2倍。由于各生产要素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农药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市场压力进一步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无序竞争问题突出,易引发贸易壁垒。目前,部分农药出口企业往往盲目报价,压价竞争,不进行国外登记,不对国外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不与国外合作伙伴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最终造成出口企业利润空间缩小,效益低下。同时,以成本优势扩大出口的方式也极易引致国外反倾销等贸易壁垒。自1995年中国草甘膦出口首次遭欧盟倾销指控以来,先后遭遇了9次来自欧盟、巴西、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提出的反倾销、反吸收、反规避调查,其结果是失去了欧盟及巴西市场。如不及时规范行业发展模式和速度,合理调控新增产能,中国草甘膦行业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形势。此外,近年来,欧盟抬高了农药准入门槛,欧盟REACH法规于2007年日起实施,无疑增加了中国农药开拓欧盟市场的难度。特别是2007年开始实施的化工产品新检测标准,对农药产品出口到欧盟国家产生严重影响,使出口到这些国家的农药品种相应减少并转向南美、中东和东南亚地区。 四、相关建议: 加快中国农药出口与国际市场接轨,鼓励企业加大新型农药和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的创新研发力度,淘汰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剂型,发展对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剂型。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产品优化升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培育自主优势名牌产品,以提高中国农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政府采取干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关税、价格协调等措施,适当控制市场膨胀,以提高农药出口价格,实现利益最大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