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GR发动机:挺起中国危化品运输脊梁 |
2009-05-08 |
|
国Ⅲ排放发动机这块“肥肉”,再也不是跨国公司的专利了。6月 10日,中国重汽在济南宣布,其推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控EGR(废气再循环)系统国Ⅲ排放发动机,经国家汽车检测机构组织的详细检测,完全满足国Ⅲ排放要求。7月,中国重汽集团的5个电控EGR车型,获得了高于国家发改委审定标准的北京市环保公告。目前国内惟一完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Ⅲ排放发动机——EGR发动机在油品的完全适应性及油耗、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比跨国公司产品还要突出。国Ⅲ标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受制于人的时代,终被终结。 “秘密武器”横空出世 2008年7月1日起,国家将全面实行汽车污染物排放第三阶段控制要求,即国Ⅲ标准。由于我国企业不掌握国Ⅲ标准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不得不集体向博世、日本电装等巨头购买关键总成,按年需求100万台套估算,1年就要送给他们200亿~400亿元的“厚礼”。因此,“国Ⅲ”标准的实行,对中国卡车制造业乃至世界卡车零部件制造业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若没有自己的专利产品,我国民族产业必将付出深重代价。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表示,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是全球性大趋势。绝不能让中国卡车制造受制于人,开发适应新一代排放标准的国产零部件就是重汽发展自主技术的原动力。 tujian.org 为此,中国重汽在国Ⅲ发动机开发中与世界知名公司强强联合,并与全球优秀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同同步开发,严格按照欧洲机械开发程序和先进的模拟分析计算方法,并充分融合了国际重卡先进发动机前沿科技。2002年,中国重汽与英国RICARDO公司和荷兰TNO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了完全满足国Ⅲ排放在不加后处理情况下接近国Ⅳ排放标准的高压共轨国Ⅲ发动机。2005年底,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开始组织中国重汽重庆燃油喷射系统公司等单位重点研究国Ⅲ技术,历时一年半时间,终于在国内率先成功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采用电控直列泵燃油喷射系统和冷却的电控EGR技术的国Ⅲ柴油发动机。这也是目前国内惟一采用EGR技术的国Ⅲ柴油发动机。在新标准实施之前,中国重汽就已拥有“电控共轨”和“电控EGR系统”两种技术类型的国Ⅲ发动机“秘密武器”。 现在,中国重汽EGR发动机已经完成了从技术开发到批量生产的过渡,目前已达月产1万台的生产能力。中国重汽成为国内惟一拥有EGR发动机产品的重卡企业,较其他排放控制技术具有明显的性价比竞争优势;率先开发成功完全达到国Ⅲ标准的重卡产品,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得到广大用户的充分认可。 自主核心技术占据制高点 凭借高可靠性、高功率、大扭矩、低排放、低油耗、低噪音的突出优势,EGR发动机一经面世即在行业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底什么是EGR技术呢?完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控EGR系统国Ⅲ排放发动机的神秘之处又在哪里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介绍,EGR技术就是从发动机排气中,引回部分废气与新鲜空气共同进入发动机汽缸内参与燃烧,并通过发动机电控单元(ECU)来控制EGR控制阀的开度和废气再循环比率。这样,既降低了汽缸内的燃烧度,又可有效控了制高富氧条件下NOx的生成,大大降低发动机废气中NOx含量。作为目前国内惟一采用EGR技术的国Ⅲ柴油发动机,EGR WD615国Ⅲ发动机可以精确控制使油量,保证柴油机可在整个工作范围内达到最优化的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 燃油经济性突出,节能效果显著,油品适应性好,故障诊断系统功能完备,操作简便,大大降低运营成本的EGR发动机,在国Ⅲ标准实行初期,就抢占了卡车市场,尤其是危化品运输专用车辆的制高点。 提升重汽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EGR发动机推出之前,跨国零部件企业在技术上垄断,继而形成了电控共轨系统的卖方市场,发动机企业在与跨国零部件企业合作中话语权相对较弱,在谈判中基本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降低汽车行业产业风险,中国重汽研制成功电控EGR国Ⅲ排放发动机,为全面实施柴油发动机国Ⅲ标准,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与国外普遍采用的电控共轨发动机相比,EGR发动机在成本、产能、维修、油品要求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重汽自行研发的,每台EGR发动机的价格比共轨发动机要低1.4万元左右,并且不受产能的限制,可以根据定单需求灵活组织生产。同时EGR发动机所用油品只须符合国Ⅱ发动机标准,而共轨发动机则对油品质量要求很高,如果油品达不到国Ⅲ标准,就容易对发动机造成损坏。在当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国内外油价倒挂严重,国内柴油油品低,且几处于无油可加的情况下,EGR发动机无疑极具竞争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其他厂家即使现在开始研发EGR技术,从研发到得到国家认证至少也要经历一年的时间。作为国内惟一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配置EGR发动机的整车生产企业,中国重汽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同时,也使中国重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