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化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化肥关税上调意味什么
2009-05-08

进入三季度,化肥企业热盼的出口松动政策不仅没有出台,反而被收得更紧。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通知,从9月1日起,将合成氨及氮肥出口关税上调至150%,维持磷肥等其他化肥品种高关税政策不变。这意味着,化肥企业原本借出口拉动需求,缓解企业压力和行业危机的想法彻底落空。
  
今年以来,化肥企业除了原辅材料涨价、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紧张、限价销售等“旧愁”外,又凭添两个“新愁”。即出口政策由往年的用肥淡旺季弹性调整,变成了一味限制。在高价化肥面前,农民惜购吝施导致化肥需求萎缩。这使化肥企业苦不堪言。国家发改委会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化肥企业十分困难。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和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也吁请国家能在四季度适当放宽出口限制,给化肥企业以喘息之机。但面对发改委的调研报告和行业协会的呼吁,国家为何依然抬高了出口门槛,遏制化肥出口呢?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在《通知》中说得很明白:是为“保证国内供应,抑制肥价波动,保护农民利益” 。
  
首先,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和全球化肥需求增加,推动国际化肥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除钾肥外,目前国际市场上尿素、磷酸二铵的价格均比国内高出近一倍,如果像往年一样,四季度下调化肥出口关税,以目前的国内外化肥差价,必然导致大量化肥出口,国内供应减少,肥价高涨,农民负担增加。去年四季度国内化肥的疯狂出口,导致今年一季度国内化肥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便是前车之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次,国内煤、电、油、气、运本来就十分紧张,今年受雨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影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化肥行业是煤炭、天然气、电力和运输大户,化肥的大量出口,势必加剧国内供需矛盾,推高相关产品价格继续走高,增加通胀压力。
  
再其次,化肥被列入“两高一资”行业,在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大背景下,对化肥出口设限理所当然。
  
理解了国家限制化肥出口的初衷和原委后,我们应重新审视行业的处境和采取的对策。
  
第一,供大于求将十分严重。过去,我们在评估化肥需求时,是把国内需求和出口量加在一起考虑的。而今乃至今后,出口之路被堵后,国内化肥供应量相应增加。如果再算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缓控释肥料,以及因化肥价格上涨,农民惜购吝施导致的化肥需求量减少,则国内化肥的供求关系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第二,有必要对化肥实施总量控制。以前,国家之所以未对化肥实施总量控制,是因为担心国内产不足需。而今,在出口之路被堵、产能增长迅猛、国内需求有限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化肥产能过剩已成必然。实行总量控制,不仅对化肥行业健康发展十分有利,也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化肥市场稳定、减少盲目投资和能源、资源的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三,企业要改变出口观念和出口方式。出口可以是产品输出,也可以是技术、设备和人才的输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化肥技术水平、装备制造水平和人员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一些企业也已具备走出国门,在国际上拼杀的实力。国内企业不妨放眼世界,尤其是那些资源丰富、需求旺盛,但缺乏资金和化肥生产技术与人才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在国外建厂或开展国际合作,既可以减少国内能源资源的消耗,还可凭借出口技术、管理、设备、工艺和人才,获得丰厚回报,把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我国化肥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中国石化电话号码簿2008》编撰工作展开
    ·稀土出口配额再下达
    ·稀土顺丁胶工艺包全流程国产化
    ·化工践行“绿色奥运”功不可没
    ·最大自由锻造油压机在上海投产
    ·重庆目标锁定西部石化龙头
    ·北美车展透出利好信息(图)
    ·投资4亿的EPS树脂项目落户新疆奎
    ·国际石油会议呼吁加强对原油期货市场的监管
    ·褐煤化工项目在内蒙古扎鲁特旗点火试生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