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多起“洋垃圾”进口污染事故让国内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废塑料进口的限制措施。尽管如此,废塑料进口仍呈高位增长态势,以福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今年以来废塑料进口量较大。业界担心,伴随这种增长趋势的将可能是国内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大。 据记者了解,今年3月1日,国家调整了禁止类、限制类和自动进口许可类固体废物进口管理目录,将“废旧塑料袋、薄膜和网状物”列入禁止进口类商品,即禁止进口从居民家收集的或从生活垃圾中分拣出的已使用过的塑料袋、膜、网,以及已使用过的农用地膜。 但从福州海关提供的统计看,今年1~7月,福建进口废塑料19.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1.1%;价值1.1亿美元,同比增长92.6%。进口均价为583.9美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46.9%。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能源的不断趋紧,废塑料对塑料原料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刺激了废塑料进口持续快速增长。虽然国家出台废塑料禁限措施,但是由于下游产业的刚性需求依旧存在,他们预计,未来废塑料进口仍将维持在较大规模,这给国家的监管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废塑料出口目的地,主要原因除了下游的大量需求、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之外,还有便宜的海运费。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对废旧塑料处理的要求很严格,不能重新使用的废塑料都必须焚烧处理,而且要收取高昂的垃圾处理费。在此情况下,境外一些不法企业利用我国对废塑料的需求,将不易处理加工或无法重新利用的废塑料垃圾以次充好卖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废塑料大量涌入国内,给我国增加了环境风险。记者从晋江检验检疫部门获悉,今年3月间,晋江口岸检出一批从韩国进口的废塑料环保项目不合格。今年5月,海沧口岸从进口废料中发现疫情5批次,海关、检验检疫机构连续多次截获以废塑料名义进口的未经清洗的废饮料包装容器。 我国明确要求,进口废塑料的企业应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环保治理能力,在获得原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核发的《进口废物批准证书》后才可进口。但由于对于进口企业的运输、利用和处置整个流程的后续监管难度大,操作过程中存在伪造以及倒卖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等问题,一些根本不具备控制环境污染能力的企业成为真正的废物利用单位,这样,既不利于各相关部门对真正的废物利用单位实施管理控制,也容易导致低报价格走私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有数据显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塑料制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为降低原料供应成本,废塑料进口口岸和回收处理集散地均集中于上述制造业相对发达地区,但这些地区的废塑料回收加工小作坊居多,且工作地点变化频繁,非常不利于政府监管。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进口废塑料其实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有相当比例的进口废塑料流入了并不具备再生加工资格的小作坊式企业,这些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条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杂质和剩余废料在一般情况下未经处理就被直接排放、焚烧或随意丢弃,不仅严重污染当地生态环境,而且与下游产业化发展水平严重失衡。随着我国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逐步转移,其污染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此,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对进口废塑料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进口废塑料中夹藏生活垃圾的行为;二是通过出台相关法规、标准、市场准入条件等方式来积极引导塑料回收再利用,加强对国内塑料再生加工行业的管理,逐步取消作坊式的工厂,建立大型的废塑料再生企业;三是在再生塑料应用领域的研究开发方面加大投入,开发废塑料再利用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