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乙烯厂商提前布阵应对“过剩” |
2009-05-08 |
|
据总部位于休斯敦的美国析迈商务咨询公司(CMAI)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影响,苯乙烯市场需求的增速也将放慢,将从2002~2007年间的年均3.1%放慢至2007~2012年间的年均2.2%。再加之2013年前中东地区250万吨/年的低成本苯乙烯将投放市场,全球苯乙烯市场将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境。对此,生产商作出快速反应,通过重组以及关闭生产装置的方式力争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据SRI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初,全球拥有苯乙烯产能3174.8万吨/年,主要分布如下:北美643.6万吨/年,其中美国540.6万吨/年,加拿大88万吨/年,墨西哥15万吨/年;南美54.5万吨/年,其中阿根廷16万吨/年,巴西38.5万吨/年;西欧692.7万吨/年,其中比利时50万吨/年,法国72万吨/年,德国118万吨/年,意大利118万吨/年,荷兰266.7万吨/年,西班牙62万吨/年,英国6万吨/年;东欧97.3万吨/年,其中捷克17万吨/年,波兰11.9万吨/年,俄罗斯68.4万吨/年;中东254.5万吨/年,其中伊朗69.5万吨/年,沙特185万吨/年;亚太1432.2万吨/年,其中澳大利亚13万吨/年,中国大陆371.6万吨/年,印尼34万吨/年,日本346.1万吨/年,马来西亚22万吨/年,新加坡95万吨/年,韩国311.5万吨/年,中国台湾189万吨/年,泰国50万吨/年。同样根据SRI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球苯乙烯市场需求总量仅为2600万吨/年,其中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占31%,中国占21%,北美占19%,西欧占19%,中南美占4%,中东欧占4%,中东和非洲占2%。市场供大于求的不利局面已经显现出来。虽然CMAI预计亚洲苯乙烯衍生物的产能扩大将继续促使全球苯乙烯需求的增长,但其苯乙烯业务经理彼得·冯(Peter Feng)指出:“亚洲在苯乙烯市场的供求方面已接近自给自足。” 在预期市场将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全球苯乙烯工业已经作出反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重组。2007年,陶氏化学和雪佛龙菲利浦斯化学公司将总产能达95.3万吨/年的苯乙烯业务资产从各自的公司中抽出,组建了合资公司,双方出资比例为50:50,这部分苯乙烯产能占到美国市场总额的14%,陶氏化学只保留了位于得州自由港(Freeport)的64.4万吨/年苯乙烯装置;诺瓦化学和英力士公司按50∶50出资比例组建的欧洲苯乙烯类聚合物合资公司在2007年将业务扩大至了北美地区,吸收了北美苯乙烯和苯乙烯类聚合物业务;巴斯夫公司在2007年7月份宣布计划出售苯乙烯类业务,目前仍在待售的过程中,公司近来又将待售业务的范围从苯乙烯类日用品扩大到了苯乙烯类共聚物。 除了重组外,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关闭一些盈利能力较弱的苯乙烯装置。近来关闭的装置包括思特灵(Sterling)化学公司位于得州得克萨斯城的77万吨/年苯乙烯装置、陶氏化学公司位于巴西卡玛卡里(Camacari)的15万吨/年苯乙烯装置和旭化成位于日本的15万吨/年装置。随着新建大型和低成本装置的陆续投产,预计将对一些盈利能力较弱的装置继续产生更大的压力。 另外,由于以相对于石油而言更为廉价的天然气作为原料以及拥有世界级规模的装置,北美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主要的苯乙烯出口方。不过随着中东地区首批两套苯乙烯装置的投产,这种状况在2008~2009年将发生变化。朱拜勒雪佛龙菲利浦斯公司(Jubail ChevronPhillips)日前表示,其已于今年8月份开启了位于沙特朱拜勒的75万吨/年的新建苯乙烯装置,产品计划于9月份开始出口。陶氏化学和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位于科威特舒艾巴的47.5万吨/年新建装置也将于2009年初投产。到2011年,北美地区的苯乙烯出口量将减少到仅能供应南美地区的需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