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东北亚博览会上,东北亚能源安全和未来发展前景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专家认为,在当今能源日益紧缺,油价居高不下的国际背景下,东北亚区域应走出各国与俄罗斯的双边合作机制,探索建立更广泛意义上的多边合作体系,摆脱目前的能源困局。 东北亚是近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起能源需求量的增加,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三国成为能源消耗大国,对能源进口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近年来,东北亚各石油消费国积极寻求油气来源的多元化,各国都看好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纷纷争取与俄罗斯合作,铺设油气输出管道。尽管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在能源合作方面出现新的趋向,但总体上看,东北亚区域内能源合作尚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在与俄罗斯的合作中还属于“各自为战”的双边合作。这种双边合作热潮存在着能源恶性竞争化的趋势和风险。 东北亚能源困局的突出表现就是形成了“亚洲溢价”现象,由于区域内中韩日三国能源大量依靠进口,但由于缺乏共同利益的保护机制,在国际石油定价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亚洲石油消费国每年向石油生产国多支付50亿~100亿美元,中日韩三大能源进口国不得不担负“亚洲溢价”。中国尚未建立石油储备机制,更成了溢价现象的主要受害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缺乏风险规避机制,也是东北亚能源安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东北亚地区对中东市场的石油依赖度约为3/4,2007年,中国和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分别高达40%和80%。区内石油消费国的能源运输主要依靠海运,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专家表示,东北亚国家应积极构建凝聚多国力量,整合各自资源的多边合作体系,本着“合则多利,竞则多伤”的原则,变过度竞争为在充分合作中的良性竞争,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专家们也表示,东北亚各国在能源环保方面也应加强合作,日本多年来坚持节能优先,环保先行,在环境限制、节油、污染防治等相关问题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目前也在号召并大力制定和实施节能方案。东北亚各国应建立能源环保方面的合作机制,把一些经验在区域内共同推广,减轻区域环境压力。(褚晓亮 张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