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久前,江苏苏南一家氯碱企业一女工不慎跌入盐水池溺水身亡。经现场查验发现,该盐水池周边防护栏不完整,是造成化盐女工在操作时不慎滑入池中的主要原因。这家企业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职工的生命在一处本不应出事故的环节上消逝,让人扼腕。 化工行业的安全防范措施比一般行业要严格得多,特别是在一些诸如化学反应、加压、混合、聚合、配电等关键生产环节,安全监管和防范更是严上加严。对于上述事故,在一般人看来,化盐池里除了水和盐,卤水的腐蚀性并不强,应该不会存在多大的危险性。但事实上,化盐池一般都有近2米深,更可怕的是,池底都铺设了蒸汽管线进行加温,液体温度可达70~80℃。可以想象,即使一个会游泳的人,一旦落入这样高温的池子中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这惨痛教训再次证明,与重点监管环节相比,被许多化工企业忽略的一些细小环节和岗位酿成的惨祸,往往更让人触目惊心。这种安全事故,被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为“阴沟淹死人”,值得业界深思。 化工操作避免不了要接触各种腐蚀性原材料,或难免会被一些物料溅落身上,只要事前经过安全防范培训,对本岗位物料的危害性有所了解,掌握相关自救知识,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操作工人缺少这一课,往往是腐蚀性物料溅身上了,或者满不在乎,或者处置不当,最终酿成惨祸。某化工厂有一名女工,在操作时有氯乙酸母液溅落其后背处,当时该女工以为问题不大,没有到企业卫生所进行检查处理,而是换了件工装继续上班。不料第二天,该女工出现呼吸异常,病情急速恶化,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据医务人员介绍,该女工是由于氯乙酸母液浸透皮肤渗入血液组织引起中毒死亡的。而这起悲剧本应该是能够避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外还有一种“阴沟淹死人”的情形值得警惕。化工企业在正常生产时,因为各种监管手段都在发挥着作用,这时候事故往往很少发生,恰恰是发生在非生产时段内的事故不可小觑。特别是化工企业在检修期内出事故的频率很高,相关的案例已有不少。由此看来,安全工作是一项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任何看似无关紧要的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成为“木桶理论”中的“短板”,使事故和灾祸得以乘虚而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