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改革开放初期,高大烟囱、废水奔腾常被看成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象征。当年,我刚从外地分配到三明农药厂(福建三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上班时,当地人介绍说,你一闻到最臭的地方下车就行了。到了那里,我才领略了这臭味的威力:企业周围弥漫的农药特有的恶臭足以让人窒息,行人掩紧口鼻,汽车“落荒而逃”。路人迷路时,当地人常以三明农药厂为参照物来分辨方向。看来,这气味俨然已成为那里的“地标”,企业也认为农药厂有臭味天经地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农药企业开始为臭味、污水感到不安了,三农公司也开始对“三废”进行了治理。我亲眼目睹企业陆续关停了乐果、氧乐果、三唑磷、甲胺磷等高毒、高污染、高残留的有机磷农药产品生产线,开发出高效低毒、低残留、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环保工作中。特别是近两年,在生产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还是“挤”出了3000余万元用于“三废”治理。 现在,我再到三农公司上班时,看到门口的行人不再掩鼻奔走,处处绿树成荫,和风送爽,空气清新。走进公司,映入眼帘的是鸟语花香的花园式现代化企业,有时还能看到松鼠游戏林间。 甚至,如今在福建三农公司的南大门,常常有人在悠闲地垂钓。而这里竟是福建三农公司的排污口。排污口能成为游鱼的乐园,这在以前真是不可想象。三农公司仍是当地的“地标”,但这个“地标”的内涵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