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成为天然气化工“中国之最” |
2009-05-08 |
|
改革开放以来,天然气化工一直是重庆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目前,重庆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和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重庆市“十一五”化学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重庆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天然气化工,做强精细化工,联动发展石油化工下游产品。国家批准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将天然气化工列为重点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四川维尼纶厂建成,该厂成为当时国内惟一的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生产化工、化纤产品的大型企业。川维厂的天然气制乙炔、甲醇、醋酸乙烯、聚乙烯醇装置的规模与技术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重庆化工研究院在天然气制乙炔、乙炔制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维尼纶等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重庆永川化工厂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天然气氨氧化法制氢氰酸技术,并建成了年产1500吨装置。 1993年,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原核工业816厂)引进英国布朗公司制氨工艺,建成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装置,结束了重庆没有天然气制合成氨、大化肥的历史。1998年,川维厂与英国公司合资建成当时国内最大的甲醇羰基合成法制醋酸装置。同时,川维厂将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装置扩建至年产3万吨。 到上世纪末,国内外已经工业化的天然气化工利用技术在重庆基本都得到了应用。以天然气化工为主要原料的企业达20多家,原料用天然气消耗量达14亿立方米。这在当时全国首屈一指。“十五”期间,川维厂利用原川东氯碱工程易地建设的机会,将乙炔、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甲醇的年产能分别扩大至6万吨、19万吨、6.5万吨、34.5万吨。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了专有的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天然气制乙炔、醋酸乙烯和聚乙烯醇生产技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十一五”期间,建峰化工总厂引进意大利高压液相非催化技术,以尿素为原料,建成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装置。同时,该厂配套建设了三聚氰胺尾气制尿素装置,与年产52万吨尿素装置联动。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利用国产化技术建设的年产20万吨合成氨、20万吨尿素装置,将更好与磷铵、复合肥和其他下游产品配套。 随着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园区的建设和主城污染企业的搬迁,重庆天然气化工产业进一步优化。长寿化工园区目前已初步形成天然气化工与精细化工上、中、下游良好发展的格局;涪陵化工基地以白涛化工园区和中化涪陵化工等企业为主体,建设氯碱化工、化肥等生产基地。万州化工基地从百万吨级真空制盐、离子膜烧碱、氯酸盐及联碱装置的建设入手,正在实现天然气化工与盐化工的结合。 改革开放30年来,重庆天然气化工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重庆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5%左右;预计至2010年,重庆探明天然气储量将达6000亿立方米,能够保证重庆天然气化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重庆将成为长江上游以天然气化工为主导,并同上、中、下游一起发展的综合化工基地。 辉煌30年《地方篇》到此结束。敬请关注《行业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