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化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合成香料亟须突破环保制约
2009-05-08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经济的不景气造成香精香料产品需求颓势显现,我国合成香料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合成香料的出口又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合成香料行业应如何调整发展战略,提高“抗寒过冬”的能力?在11月27日于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香料香精技术及市场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强调,采用绿色环保工艺改造提升我国合成香料行业,是最为迫切和可行的应对之策。
  
据了解,当前国际上公认的香料品种大约有5000种,常用的原料也在3000种左右。如此数量庞大的品种,任何一个国家和公司都不可能全部自己生产,需要全球采购和配置,这就决定了香料生产的区域互补性。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大批合成香料技术专利的陆续到期,许多原来具有垄断地位的跨国公司逐步缩小自己的合成香料生产,从而促成了中国香料市场、特别是合成香料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香料的市场占有量不断扩大,大宗合成香料产品也已走出国内自行配套、力求产品齐全的狭隘观念,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目前,我国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的出口量已占全球供应量的40%以上,麦芽酚和乙基麦芽酚也已占据了大部国际市场,合成樟脑、洋茉莉醛、复盆子酮、苯乙醇、香豆素、合成檀香、佳乐麝香,麝香T等香料品种的出口比例则更大,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合成香料供应地。 tujian.org
  
谈到当前我国出口的香料产品、特别是食用香料产品面临的问题,原上海香料研究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舒宏福认为,国外厂商对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的控制已越来越苛刻,产品标准中受到严格限制的有害杂质种类快速增长。例如我国出口的以肉桂醛制取的天然级苯甲醛,曾因含有微量苯而被退货;以香豆素氢化生产的二氢香豆素,因为香豆素含量超过国外厂商的控制标准而不能出口;出口到美国的乙位苯甲醚和乙位苯乙醚也因萘的含量过高而被退货。
  
专家分析造成出口香料产品中有害杂质超标而频频遭拒的原因:一是生产工艺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如香豆素氢化制取二氢香豆素后,作为原料的香豆素在产品中仍有残留,国外生产企业可以将含量控制在50~100毫克/升,而国内采用现有工艺产品中香豆素的含量高达1000毫克/升左右,降低杂质含量的难度很大。近几年,我国合成香料工业在大宗产品的规模扩大和老工艺重复建厂上的投资较多,而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老产品的重大工艺改造方面的研究力度和投入则明显不足。二是包装材料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也会造成不应有的有害杂质超标。因此,生产企业反复实验、严格管理和使用符合要求的包装材料就显得至关重要。此外,合成香料企业的环境治理仍需加强。许多中小型生产企业“三废”的治理能力很差,一些污染严重的产能还不断有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舒宏福指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也加剧了国内企业的竞争,造成我国合成香料的产量激增,而价格大幅度下降,不少企业被迫以继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来维持企业的生存。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最迫切、也是最为可行的对策是积极采用绿色和环保工艺,生产高端产品。我国在一些大宗合成香料产品上,如突厥酮和突厥烯酮、二氢茉莉酮酸甲酯、人造凉味剂、新铃兰醛、新型龙脑烯醛衍生物等,生产工艺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当前应特别加强对这类产品的研究。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以绿色新工艺来取代原有的落后工艺,以环保型产品取代目前的低端产品,合成香料产业高质量、低消耗和环境友好的目标才能实现。
     相关链接
    ·《中国石化电话号码簿2008》编撰工作展开
    ·稀土出口配额再下达
    ·稀土顺丁胶工艺包全流程国产化
    ·化工践行“绿色奥运”功不可没
    ·最大自由锻造油压机在上海投产
    ·重庆目标锁定西部石化龙头
    ·北美车展透出利好信息(图)
    ·投资4亿的EPS树脂项目落户新疆奎
    ·国际石油会议呼吁加强对原油期货市场的监管
    ·褐煤化工项目在内蒙古扎鲁特旗点火试生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