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化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五大疑问
2009-05-08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于今日结束。自方案征求意见以来,多名专家就方案中争议较多的五大问题进行了细致地解读。

  问题一:为什么不先降价,再推出燃油税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之所以先推燃油税再降价,是因为有关部门设计方案时,注意力集中在抓住时机、减少社会震动,尽快推出改革。其中,很可能有防止先降价后出现普遍的囤油问题的考虑。

  贾康称,如果先降价,再明确说要把税加上去,囤油现象必然出现,而且管理上防不胜防。他表示,此次改革实际上就是降价。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明确表示,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实施后,现行油价不仅不会提高,还会有所下降。许昆林说,制定燃油税费改革方案时就明确,加税以后不提高现行的成品油零售价格。而现在的国际油价比设计时还要低,因此国内油价还有降价空间。

  问题二:是燃油税负担是高还是低

  根据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这意味着汽油燃油税最终定格为每升1元。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就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答记者问时表示,这次实施燃油税费改革后,中国汽、柴油的税负水平,不仅仍低于欧盟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这一税负水平是与中国现实经济状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相适应的。

  不过能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表示,这一税负水平还是太低,应该采用更高的税负以促进节能减排。在他看来,燃油税税负至少应达到三、四元才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价格杠杆作用。

  问题三:在当前推出燃油税合适不合适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表示,备受关注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距离“十一五”结束还有两年之际,中国适时推出成品油价税费改革 “生逢其时”。

  他认为,近期国际油价的大幅下滑成为推动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的重要因素,给中国实施燃油税费改革带来空间。在此时出台这一系列改革,既完善了成品油价格机制,又通过取消养路费等围绕公路使用环节的收费项目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收入行为。同时,还在不提高油价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消费税中的成品油单位税额,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目标。可谓“一举三得”,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问题四:燃油税涉及的人员安置问题怎样妥善处理

  据交通运输部估算,燃油税改革后可能会造成近15万相关就业人员需要安置,而此前一些专家对全国征费人员数量估算为近30万人。其中,各地交通系统原负责征收养路费的稽查征费局将在改革后取消。

  据了解,在交通运输部人员安置的征集方案中,对人员安置大概分成三部分:一是工龄在30年以上,年龄达到50岁的工作人员,可以申请退休;二是税务部门在新招公务员时,优先考虑这部分工作人员;三是在交通系统内进行消化。

  相比养路费稽征人员,运管费、航养费征稽人员不多,全国大约是2万。安置方案提出,这部分人员,大部分要在所属机构内部转岗,“充实和加强”到运输管理工作中。

  问题五:燃油税收征上去后怎么用

  根据征求意见稿,成品油消费税收入一律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替代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的支出,补助各地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并对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必要扶持。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政与税收研究室副主任杨志勇表示,燃油税属于消费税,按照消费税的征收模式,消费税属于中央税;而养路费等这些收费,都是直接进入地方财政的。所以实施燃油税改革后,在分配上,中央和地方就会有个博弈过程。他认为,可能分配方案将按照以往各省养路费的比重来确定。

     相关链接
    ·价格优势驱动焦化业越洋淘煤
    ·29日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下降220元
    ·发改委发布降低成品油价格的通知
    ·我国在渤海海域发现新油气田
    ·我国下调成品油价格用意何在
    ·欧洲化工业生产极度脆弱
    ·成品油流通变局利好消费者
    ·中美草签能源、气候和环境合作备忘录
    ·内蒙古又一大型甲醇装置投产
    ·我对美邻苯二酚作出期中复申裁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