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化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氟加工企业紧急呼吁政策施救
2009-05-08
上海化工行业协会、浙江省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和国内部分氟化工企业代表近日联合上书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呼吁将氟化工深加工产品聚全氟乙丙烯(F46)的出口退税率从目前的5%恢复到11%。企业纷纷表示,如果出口市场大门不能打开,产品将被大量滞留在国内,从而加剧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更多企业的关停和死亡,让本已生存环境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
  
据了解,F46是一种重要的氟化工深加工产品,属于化工新材料领域,在国防、航空航天、电子、石化等众多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被列为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对于该产品我国曾一度依赖于进口,直至近年来,以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巨化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一些氟化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逐步使其实现了国产化,从而一举打破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但是,目前国内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对于F46这样一个尚处于成长阶段,同时又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新兴产品,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还十分脆弱,迫切需要来自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旭告诉记者。
tujian.org

  
张旭介绍说,2007年6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从2007年7月1日起,将F46出口退税率由之前的11%下调至5%。这次调整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之大,由于出口严重受阻,大量产品转向国内市场,造成国内竞争趋于白热化,产品价格与生产成本严重背离,多数企业亏损,一些企业生产和经营难以为继,大量员工面临下岗。而进入今年第三季度以后,金融危机的蔓延让原本就已生存艰难的氟化工企业“雪上加霜”,濒临绝境。危难时刻,协会强烈呼吁政府及时出手相救,扶企业一把。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F46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却被近期国家推出的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排除在外。经了解,记者得知,由于F46属于氟化工深加工产品,在国家统计部门的产品归类中,被归到工程塑料一类,而塑料产品品种可谓浩如烟海,F46又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产品,有关部门对其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对行业情况的掌握了。这可能就是F46被政策制定部门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氟化工企业迫切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将行业现状真实地反映到政府相关部门,争取得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F46的生产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仅靠提高出口退税率真的就可以让企业绝处逢生吗?巨化集团公司的周成义表示,退税率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而扩大出口量,又可以缓解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目前,国内F46产品的市场需求在1600~1800吨/年,其中由于质量品级的原因,进口高端产品占600~700吨/年,而国内装置产能已达5000吨/年。因此,立即改变该产品的出口政策,是目前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的最有效措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F46生产基础还很薄弱,国际市场中下游应用企业配套体系主要由国际品牌占据,如杜邦、大金等公司不仅在技术、品种上占有优势,并且其产能还占到全球总产能的85%。为了达到共同垄断市场的目的,它们还纷纷采取控制我国氟化工上游资源,阻止和扼杀中国国内氟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战略。如果不加快F46系列产品的技术创新研究,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创建自己的国际品牌,我国氟化工企业就不可能拥有未来。如果企业生存尚且如此艰难,那么追求技术创新、向高端领域迈进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相关链接
    ·《中国石化电话号码簿2008》编撰工作展开
    ·稀土出口配额再下达
    ·稀土顺丁胶工艺包全流程国产化
    ·化工践行“绿色奥运”功不可没
    ·最大自由锻造油压机在上海投产
    ·重庆目标锁定西部石化龙头
    ·北美车展透出利好信息(图)
    ·投资4亿的EPS树脂项目落户新疆奎
    ·国际石油会议呼吁加强对原油期货市场的监管
    ·褐煤化工项目在内蒙古扎鲁特旗点火试生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