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纺织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化纤行业回暖将持续 上下游行业拉动作用显
2009-07-27

  “目前的市场形势比年初时预想的要好得多”,山东某化纤公司的老高感慨地说。作为该公司负责销售的副总,老高对本行业及其上下游都颇为熟悉。 tujian.org

老高所在的化纤企业主要生产粘胶短纤维,上游连着棉短绒、棉籽、棉花,下游连着纺织服装业,而粘胶纤维又与涤纶、维纶等石化类化纤相互有着可代替性。老高认为,今年二季度化纤业的回暖与上下游都有着关系,而受下游拉动的作用更大些。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上游看,国际原油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涨。数据显示,一季度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11.35%,二季度其上涨幅度则达到40.73%。原油价格的上涨会从成本角度推动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涤纶、维纶等化纤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涤纶与粘胶纤维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因而在价格上具有高度关联性。

tujian.org

从下游看,我国纺织服装业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重的行业之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行业经营状况不佳,特别是出口同比下降幅度较大。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累计出口值同比下降幅度达20.6%。但从目前看,虽然出口复苏仍然比较缓慢,如6月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累计出口值同比仍下降15.2%,但降幅在收窄;同时,内需保持了较快增长,这对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许多行业拉动比较明显。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今年1-2月纺织服装制造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4%,而1-5月份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0.56%,加快了1.16个百分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市场回暖的背景下,粘胶纤维行业在一季度有所回暖的基础上,二季度出现进一步好转,价格出现明显上涨,产量也有明显扩大。有数据表明,粘胶短纤的价格今年一季度比年初上涨了约12%,而二季度又比一季度上涨了约26%。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国化纤产量同比下降9.59%,3月份时同比转为上升至6.06%,6月份时同比进一步升到10.57%。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化纤行业的经营状况在二季度有了更明显的好转。以粘胶短纤上市公司为例,8家上市公司去年四季度全部为亏损,今年一季度有7家公司亏损,而从目前业绩预告情况看,今年上半年仅有2家公司亏损,扭亏的有2家,预增的有3家,还有1家预减但二季度已摆脱一季度的亏损状态。化纤行业的经营状况为何比预想要好呢?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年初有不少出口型纺织服装和电子类企业减产或停产,化纤行业受影响比较大,有些过度悲观。但政府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后,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行业很快回暖,同时,促进消费的政策也取得了效果,国内市场保持了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今年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5%,3月份为14.7%,5月份为15.2%。这表明,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今后时期的前景,业内人士认为,回暖将会持续,而且很可能会加快,因为一些重要行业如房地产等的拉动效应将会逐渐显现出来,下半年经济将会进一步恢复。当然,国际市场这块可能还会比较缓慢,因此出口型企业应当做出必要的调整,否则可能会继续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 tujian.org

     相关链接
    ·涤丝:先抑后扬 产销回升 纱类:全棉盘整
    ·澳门厂商联合会理事长:取消纺配无碍澳商
    ·2007中国化纤十大新闻
    ·越南纺织成衣业2008年出口目标为95亿美元
    ·“冠宏杯”纺织十大新闻热心读者获奖名单
    ·羽绒服碎毛多 七类生活用品近两成不合格
    ·“冠宏杯”2007年中国纺织十大新闻揭晓
    ·徐文英:2008年纺织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是首要
    ·缝纫机械的新发展
    ·2008年国际纺织品市场分析与展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