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笔记本集体换帅 换人容易摆脱困境难 |
2009-05-05 |
|
2005-4-4 9:11:00 文/黄乔 李志华 出处:电脑商情报 国产笔记本又一次集体换帅。2004年,一年之内,国产笔记本曾出现两波高层下课浪潮。短短数月,即2005年春节至今,国产笔记本再度出现第三波集体换帅浪潮。
集体换帅
与去年的几波换帅风暴相比,今年稍显“温和”。截至目前,国产笔记本除联想之外,包括紫光、同方、方正、TCL、七喜以及台系的华硕和明基,都已经完成了一次高层人员更换。
从紫光空降至七喜的笔记本掌门人管天舒早在去年年底便离职,七喜笔记本业务目前由副总杨旻接管。
几乎在同一时间,从深圳世和资讯空降至TCL的万山开始出任TCL笔记本事业部总经理。而原本负责TCL笔记本营销工作的俞翠薇于7月宣布正式退出TCL数码管理层之后,TCL笔记本事业部总经理位置一直空缺。
新年后,紫光、方正和同方三大笔记本品牌的高层纷纷走马换将。紫光笔记本掌门人黄俊杰在春节到来之前便主动交出帅印,接替黄俊杰的是紫光笔记本副总经理杨中。
与此同时,方正原产品中心经理赵铁军直接升任笔记本事业部总经理。而原TCL笔记本的掌门人刘东援在同方、紫光、海尔三家同时抛出橄榄枝的情况下,最终投奔同方旗下。
此外,在3月份刚刚结束的明基和华硕的全国笔记本巡展上,记者也证实这两大品牌已进行了换帅。明基笔记本现在的掌门人洪汉青是IBM台湾前任个人计算机事业处总经理,而华硕笔记本负责人也由以前的欧昌竹变成了现在的许建霖。
换帅背后
频繁换帅凸现的是国产笔记本的举步维艰。记者了解到,国产笔记本高层频繁换人,最直接的原因是2004年销售业绩普遍不佳,而销量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背后则反映出是国产笔记本已陷入困境。
2003年伊始,基于巨大市场诱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笔记本市场一下子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国产品牌。
有细心的经销商统计,2003年,国内笔记本市场最多的时候有85个品牌(包括一些区域市场的二三线品牌)。进入者多,竞争自然激烈。
2003年初,笔记本市场增长速度很快,一些国产品牌一时可以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随着品牌的增多,笔记本市场越来越没想像的那般美好。2003年低,国内笔记本市场的品牌一下子减少至30个左右。消失的笔记本中,绝大多数是国产品牌。
国产品牌在市场上没落的同时,国外品牌却在乘势增长。据CBIResearch调查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国外品牌以超过24.4万的销量占据了61.6%的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份额增长了4.1个百分点。国产品牌笔记本前四大品牌2003年第一季度合计拥有31.7%的国内市场份额,但到了2004年第一季度,市场份额下降到28.7%。而DELL、IBM、HP等洋品牌,2004年第一季销售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达70%。
此后,IBM、东芝、惠普、NEC、索尼等以前主打高端的笔记本电脑厂商,纷纷推出了万元以内的产品。尤其2004年10月份,联想刚燃起6999的战火,HP、DELL立马跟进,甚至将价格杀到了5999以下。国外大品牌强力介入中低端市场,国产品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大大压缩。
反观整个2004年,国内笔记本市场总销量迅速增长,而国产笔记本品牌数量以及占据的市场份额反而减少。CBIResearch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内笔记本市场,2003年和2004年全国总销量分别是118万和185万台,增长将近70万台。但国产笔记本却逆市而行,2003年国内品牌尚占市场份额39.5%,到了2004年却下降为37.3%,下降2.2个百分点。而2004年比2003年新增的70万台笔记本绝大多数被国外品牌占去。2004年国内笔记本市场销售总量排名前5名的品牌中,国产笔记本仅有联想一家。
2004年国内笔记本市场,有两个现象尤为明显:首先是国产笔记本品牌数量进一步锐减。早在年初,有业内人士预言“到2004年底国产笔记本品牌最后将剩下不到6个”,截至年底,这一预言似乎在变成现实。倒下的国产笔记本品牌数不胜数,知名的有轰动一时的“华禹邦甲”以及曾雄心壮志要在笔记本市场分一杯羹的大亚东海等。
其次是价格战愈演愈烈。2004年国产笔记本市场听得最多的便是降价。随着国外品牌对中低市场的强势介入,国产品牌甚至出现了3999甚至2999超低价位。“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在价格战上纠缠不休。”一位业内人士感叹,“价格战已使国产笔记本陷入一种低利润的恶性循环。2005年仍是国内笔记本市场的洗牌年,将会有更多的XX笔记本退出市场的消息。”
换帅难以走出市场困境
“比较国外笔记本,制造和研发一直是国产品牌的两大软肋。”某上游笔记本代工负责人分析道:“国际知名品牌IBM、戴尔、惠普等尽管也是由台湾代工厂商制造,但由于国产笔记本大多仅限于国内销售,有限的销量难以给代工厂商大批量定单,这使得国产品牌难以形成代工优势,只能投靠二线代工厂。同样是笔记本,一线代工厂与二线代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显然有所区别。”
其次在研发上,国产笔记本与国产品牌也有较大差距。记者了解到,一些国产品牌虽然打着研发招牌,但其研发团队仅是暂时借用的一支临时性团队。而据专业人士介绍,笔记本电脑自主研发的门槛非常高,不仅需要世界一流的芯片级、主板级研发人才,更需要长期的巨大资本投入。在这方面,内地厂商无法相比。
此前早有专业人士呼吁,内地厂商要振兴笔记本,一定要进行自主研发和制造。某国产笔记本华南市场负责人坦言,“现在国内笔记本厂商有几个有技术实力实现自主研发和自主制造的?这一问题不解决,未来还将有更多国产笔记本厂商面临出局。”
“国产笔记本应该避免目前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快一点回归到产品的制造和研发上来,耐心做点塌实的事情。”联想广东大区笔记本事业部经理邹涛也认为:“与频繁换人相比,更值得国产笔记本厂商们去做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比如细分市场,推出更合适消费者的产品,联合或者整合其他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大实际研发投入等等。”
在细分市场方面,联想、紫光等根据不同消费者的要求而把产品分为不同系列无疑是国产笔记本厂商的一个表率。而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则更是整合其他品牌实力的佳话,几乎没有人会怀疑,如果联想笔记本吸收了IBM ThinkPad的技术将会变得何等强大;对于无此实力的大部分国产笔记本厂商,组建行业企业联盟也是一个不错的主义。此前曾传紫光、同方、长城就有意建立一个国产笔记本战略同盟,一同采购以减低成本。至于加大研发投入保证质量,这一老掉牙的问题,却为不少国产笔记本厂商所漠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