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雏军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郎顾之争暂画句号 |
2009-05-05 |
|
2005-8-2 9:43:00 文/刘映花 张黎明 出处:北京晨报 昨晚,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向本报发来传真证实:佛山市公安局日前已对广东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董事兼副总裁严友松、财务督察姜宝军、财务副总监晏果如、财务资源部副部长刘科以及深圳格林柯尔负责人张细汉等涉案人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此前,中国证监会曾对科龙电器开展稽查,目前已将顾雏军等人涉嫌经济犯罪的资料移交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审查立案。
广东省政府昨晚证实顾雏军已被刑事强制
昨晚,广东省政府给本报发来传真证实:顾雏军等科龙6高管已被佛山市公安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一年前纷纷扬扬的“郎顾之争”也就此了结了一段公案。
有意味的是,顾雏军的此次“事发”恰恰出现在当初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指责他侵吞国有资产一年之后,就好像是“郎顾之争”一个戏剧性的周年纪念。
昨天,就跟去年8月一样,顾雏军再次成为众矢之的,郎咸平的名字也被频频提及。一年前开始的种种观点和辩论,那些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再次翻将出来,不同的是,这次终于有了结果。
“郎顾之争”暂画句号
去年8月,素来有着“郎监管”之称的郎咸平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指责顾雏军的格林科尔在收购大量国有企业时侵吞国有资产,历时半年的“郎顾之争”由此展开。学术界大致划为“倒顾”与“倒郎”两派,争辩从顾雏军的财务操作手法出发,一直转向到国企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上,仍未见分晓。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左大培,去年“郎顾之争”中“挺郎派”的代表人物,昨天向记者回忆起那场历时半年的辩论。
“挺郎派”主要是后来被称为“新左派”的一批学者,在学术观点上,他们不赞成在国企产权改革中同意管理层大量持股的做法,为声援郎咸平,他们曾专门联名发表声明。
而“倒郎派”的阵容看上去更为强大,包括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等“新自由主义派”学者。在学术观点上,他们对顾雏军普遍表示支持,认为不能因此而改变国企产权改革的现有方向。
去年10月,一些“倒郎派”学者在北京参加“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时,明确肯定顾雏军的做法符合中国企业改革的路径。而张维迎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国退民进”是创造财富的过程而不是瓜分财富的过程,强调要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家。
但就在一年后的今天,大辩论的主角之一——顾雏军已经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曾被“倒郎派”看做国企产权改革代表人物的一切资本成就,一瞬间面临被否定的命运,而经他收购的国有企业资产也很可能付诸东流。这种变化毫无征兆地为去年的辩论给出了结果。
学术界再次集体失语
就像在去年郎咸平“炮轰”顾雏军以后的沉默一样,对于“顾雏军事件”学术界再次选择了沉默,“挺郎倒顾派”声音不多,“挺顾倒郎派”更是悄无声息。如果说去年学界曾出现的暂时失语还是由于事发突然,但今年以来,格林科尔系股票走低从年初就已经开始,仍然没有学者就自己当时的言论给出回应。
事实上,去年底学者们已经把辩论焦点集中到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上,却忽视了问题的最开始部分,也就是顾雏军一系列收购时采用的财务手段,而这恰恰可能是他此次遭遇变数的先兆。
左大培分析说,郎咸平当时对顾雏军的指责主要是其在收购国有资产中的财务手段。在左大培看来,虽然“郎顾之争”到后来对企业财务行为没有再争论,但对一部分企业家来说,国企产权改革仍然是他们大玩财务游戏,从而获取大量资金的极好机会。
这种分析正和“倒顾”律师严义明的猜测暗合,他两天前对本报记者表示,顾雏军的事发很可能是在两方面出了问题,一是挪用资金,二是信息披露。如果这个猜测正确,那么顾雏军这次以非常规手段获得的,就不再是去年辩论中的国有资产,而是股民手中的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