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HD-DVD觊觎中国市场 纳入中国格式备战蓝光
2009-05-05
2005-11-1 14:54:00 文/何斌 出处:中国企业家   “十一”刚过,一条来自新华社的数百字短消息让房地产大亨张宝全心烦意乱。   并非中央又出台了什么房地产新政策,而是他在消费电子业内的巨额投资很可能因此付诸东流。来自新华社的消息说,中国政府研究机构--光盘国家工程中心已向国际DVD论坛工作组提交计划,希望能基于HD-DVD标准开发一种只面向中国市场的DVD格式。具有这种格式的产品预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推向市场。   尽管此前没有任何消费电子行业的经验,但张宝全的确是眼下国内高清晰数字影碟标准的主要推动者之一。2004年7月,张宝全投资2亿注册成立了今典环球数字技术公司,张宝全拥有80%股份,EVD标准的研发者阜国数字拥有其余20%股份。张宝全获得EVD格式在光盘内容制作方面和数字影院、VOD点播“惟一的不可撤消的授权”。   要知道,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下一代DVD标准阵营可分为红光和蓝光,蓝光阵营又分为以索尼为首的Blu-ray和以东芝为首的HD-DVD,红光阵营则以中国的EVD为首,HDV、HVD紧追不舍。   已经在EVD标准上投入巨大的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言语激动地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中国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区别于欧美市场的文件格式,这些要素EVD非常符合,根本就没有必要研发新的。”   在国际上,真正具有竞争实力的只是同属蓝光阵营的Blu-ray和HD-DVD,这二者分别为DVD论坛和蓝光组织针对欧美日等地制定的下一代DVD标准。所谓“中国标准”,不管是EVD、HDV还是HVD,仅仅是目前DVD技术的升级而已,从技术上均尚难以与前两者匹敌。   整个商业世界都在为下一代DVD标准疯狂,微软" target="_blank" class=blue>微软和英特尔宣布支持东芝旗下的HD-DVD,就在最近,国内两大碟机巨头夏新和长虹日前同时宣称加盟东芝的HD-DVD标准阵营,即将向市场投放支持HD-DVD标准的高清碟机。   而索尼的蓝光DVD却赢得了更多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青睐。无论是哪一派,都企图对下一代的格式取得控制权,从而在市场中处于支配地位。   那么,一度落后的中国还能否在市场夹缝之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版”下一代DVD标准制式呢?   他山之石   “既然东芝和索尼迟迟未能达到一致,我们为什么不能借这个机会,拉拢其中的一方,借助其技术优势形成自己的标准呢?”中国政府下属的研究机构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陆达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说。   此前今年7月,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向DVD论坛蓝光工作组提交建议,希望能基于HD-DVD标准开发一种只面向中国(Chinese-only)的DVD专用格式的可能性,获得了小组通过。并于8月份,在更高一级的技术工作委员会上取得讨论通过。   陆达介绍说,这种新格式的DVD在结构上与目前通行的HD-DVD相同,不同的是记录层厚度为0.6毫米,物理层略有改变,视频应用层将有所简化,与HD-DVD不兼容,具有更清晰的图像、音频、更大容量以及更有效的版权保护措施。   9月14日,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最高级指导委员会议上,DVD论坛管理委员会通过了这一计划。并且,DVD论坛管理委员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 on China)的特别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议的技术可行性。   DVD论坛发言人表示:“尽管未来的中国DVD格式同HD-DVD格式并不兼容,但由于两种格式采用了相同的光盘结构,只需要对电路略为改造就可以打造出兼容的播放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编号为H—019的“中国小组委员会”的组长单位,恰恰是HD-DVD的大力提倡者NEC,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台湾地区的工业研究院共同出任副组长。   陆达解释称,国际DVD论坛是目前DVD行业的权威组织,后来Blu-ray 单独分离出去,所以HD-DVD成为论坛的主流。“为了与Blu-ray相抗衡,从他们角度来看,中国肯定是一张牌。我们应该利用这样的机会。”   类似的故事,已经在3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制定中也同样发生过。2001年,在WCDMA和CDMA2000俨然已经成为主流标准之时,中国推出了自己的TD-SCDMA标准。利用两大阵营都不希望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TD-SCDMA先后取得了西门子、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等几大主流厂商的支持。   蓝光“窝里斗”   眼下这一场关于下一代DVD标准之争直接牵涉全球200多家公司。由于两标准所采用的碟片实体构造不同,也连带在碟片制造、读写装置开发、容量与成本等因素上有许多相异之处,这使得各硬件厂商以及好莱坞各大内容制造商分裂为两大阵营。   目前,索尼公司的DVD标准联盟成员已经超过了20多家,包括主流消费电子设备制造商松下、先锋、飞利浦" target="_blank" class=blue>飞利浦、三星、索尼、汤姆逊以及计算机制造商戴尔、惠普公司。   颇具戏剧性的是,东芝原也属于索尼阵营。但是2003年6月,东芝与NEC联手推出 HD-DVD标准.微软和英特尔后来加入。到目前为止,支持HD-DVD也有13家大公司,包括了东芝、NEC和三洋。   上市的压力已经迫在眉睫,但没有一方突出并形成最终竞争优势。HD-DVD的制造成本相对低廉,而蓝光DVD的存储容量更大。据悉,东芝也打算于今年圣诞节期间发布第一款HD-DVD产品,为此东芝必须在尽早开始生产相关软件。而索尼的Blu-ray DVD已经在日本市场销售,并计划在明年推出的PlayStation 3视频游戏机中采用蓝光驱动器。   一旦两大阵营的产品分别投入市场后,下一代DVD格式大战将迅速打响。一个最坏的结果就是,未来索尼的DVD产品在东芝的机子上放不出来,而东芝的DVD也不能拿到索尼的机子上播放。   因此,一直以来双方的谈判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显得如此必要。早在今年2月,索尼首先表现出善意,表达了能跟东芝的HD-DVD阵营合作的希望,甚至希望与东芝的合作可把目前蓝光规格与HDDVD规格的优点合二为一,共同制定新一代的大容量光盘标准。今年4月双方终于同意为统一标准而坐下来谈,但谈判一直停滞不前,双方都拒绝做出让步。最终,东芝和索尼的谈判还是以再次破裂而告终。这意味着市场上依然难有统一的DVD标准制式,也再一次给了“中国标准”新的渗透机会。   市场决定论   既然是基于HD-DVD的“中国版本”,那么中国的碟机厂商能否躲过专利费的陷阱?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以来都是DVD的头号生产大国,但是中国DVD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中国DVD播放器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80%,核心技术却严重依赖国外的研发成果。中国DVD产业整体处于加工状态,需要向国外厂商支付巨额的专利费,几乎占单机成本的40%。中国的大多数碟机生产商却因此“元气大伤”。相关统计显示,2004年下半年,中国内地的DVD机厂商数量已从高峰时期的500多家锐减至100家,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在倒闭。   这种新的格式研发成功后,“虽然不能彻底解决我们在DVD行业被国外技术牵制的局面,但我们毕竟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行业内将有一定的发言权。” 陆达强调说,虽然大部分技术是基于HD-DVD,但仍然自主拥有调制解调、导航系统以及吸收AVS的部分专利技术,“从而能够与HD-DVD专利集团中的其他企业实现专利互免。”   言下之意,正是借Blu-ray或HD-DVD的分歧“趁虚而入”,借机加入其中与其形成共享而变相获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如意算盘”。   “我们在10月20日将会在日本开会讨论很具体的细节,大约11月中旬形成文本。”在陆达看来,虽然一切还只是刚刚起步,但是已经逐步走向正轨。   还有另一个问题不得不去面对:如何面对已经成为中国高清碟机行业推荐标准的EVD?有一点,张宝全恐怕不得不承认,自从EVD标准出台以来,EVD在技术、容量、产品质量、片源、产业链、营销推广上不够强势,使得EVD标准一直未能真正成气候。   按照陆达的话说:“我们只是为企业提供了多一种选择的机会,究竟谁将笑到最后,最终还是要由市场来决定。”
     相关链接
    ·戴尔PC预装搜索工具 被指为间谍软件
    ·微软MSN将推出购物门户网站 1 1将等于3
    ·尼康数码相机消费者遭遇天价维修
    ·惠普员工窃取30万美元设备 eBay上销赃
    ·Google遭版权问题 美网站诉其非法显示图
    ·惠普数码相机将退出亚太,产品开始下架
    ·微软每年将邀请黑客对话 共同找出漏洞
    ·微软下一代OS新名招两家非盈利组织抗议
    ·CEO换角,诺基亚读懂信号了吗?
    ·美督促中加强专利权保护 称其损失惨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