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软件外包合资航母呼之欲出 中方掌控
2009-05-05
2006-1-5 11:06:00 文/王晓玥 毛涛涛 出处:北京现代商报   记者昨天获悉,在共同组建中国超大型软件企业的关键性谈判上,国家发改委已和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以及微软公司达成一致,新的合资公司将于今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计划五年内提供两亿美元的产值。至此,中、印、美三方共同打造的软件外包航母即将试水启航。   负责此事的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印项目合作办公室首席代表曲玲年透露,三方近期将签署正式合同,新公司也将同时成立。   最新动态   中方掌控合资公司   实际上早在半年之前,微软公司、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大用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华苑软件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就已达成意向,共同建立一家合资公司,面向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市场)提供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新的合资公司将落户中关村软件园。此次合作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指导,由北京市发改委具体推动,是微软进一步落实2002年6月与现国家发改委签署“推进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谅解备忘录”的举措之一。   在合资公司中,印度的TCS占65%的股份,中方和微软共同占有35%的股份。公司的管理团队主要来自印方,中方则派出部分管理人员,但由中方董事长担任法人代表,全盘掌握合资公司情况。该合资企业初期规模约为5000人以上,20%的工程师来自印度,5年后逐渐减少到5%。7年后员工要达到1万人,实现中国本地化管理,并力争在10年后上市。   当事人解读   外企介入带来机遇   据曲玲年透露,这次合作并非外企第一次涉足国内软件外包领域,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印度国内排名前四位的软件公司都已经进入中国,但除了TCS在合资公司上达成协议之外,其余3家都只设立了独资公司。   “一个人刚学会做锄头,另一个却会做拖拉机,俩人之间会有竞争吗?”当被问及外企的接入是否会影响到国内软件外包企业的生存时,曲玲年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在他看来,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继印度之后,美国的第二个离岸外包市场。“外企的介入会带来机遇,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产业氛围,而且还会带动国内企业的规模,如果能够借鉴欧美企业的经验,将提速国内相关人才的培养过程。”   他介绍,现在国内企业连100万美元的订单都很难拿到,“就算即将成立的合资公司,5年内也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因为新公司总要有一定的成长过程”。   业界声音   海辉高科:竞争的舞台不只在中国   “在软件外包行业,竞争的舞台不只是搭在中国,不论外企是否进入中国,他们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北京海辉高科软件有限公司经理孙永吉认为,该合资公司的成立只会改变行业的格局。去年11月底,大连海辉软件、北京天海宏业与科森三家公司合并成立海辉高科,这也是我国软件外包行业首次大型企业间战略合并。   易观国际:打造航母是好事   易观国际IT分析师刘彤则认为,合资公司的成立对中国软件外包市场来说总体还是个好事情。目前中印两国软件业的差距,除了体现在软件开发的管理流程上,还表现在企业规模上。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目前最大的不过2000余人,而印度如tata等企业都有上万人的规模。在软件外包领域,一个企业的规模如果不够大,是根本无法承接如整体项目外包、高端的软件需求设计外包以及BPO等项目,“这种大型软件外包企业的出现对于中国软件企业是个好事”。
     相关链接
    ·电击治疗网瘾受疗者称遭虐待 卫生部发文叫
    ·网瘾治疗有四大流派 月收费从五千到上万不
    ·传富士康深圳工厂已量产iPhone中国版 代号9
    ·联通年底前引入3G版iPhone
    ·中国版苹果iPhone送测泰尔实验室
    ·英特尔二季度净亏损3.98亿美元
    ·统一手机充电器标准加速推广 兼容中国标准
    ·基站进楼遭漫天要价:20平米租金40万
    ·中国移动未来3年内将在农村投资700亿
    ·3G牌照发放和3G业务增长带动电信人才需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