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30日晚开始,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6场的杨丽萍第三部作品、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以下简称《响声》),前晚圆满落下帷幕。《响声》的核心在于声音,艺术的真实在于严谨。当《响声》这样一台“不可思议”的衍生态歌舞带着浓重的云南符号走向全国,走进北京时,其带来的震撼和响声令所有看过的人都趋之若鹜。不仅受到了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而且一向刻薄、尖锐的专家学者、媒体人都对《响声》竖起了大拇指。首演当晚,《响声》的灯光、音响运营总监刘陶与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许戈辉在保利大剧院“遭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是刘陶认出了前来观看演出的许戈辉,要求与她合影,不料在得知了他的身份后,许戈辉带着记者的敏感及对杨丽萍的崇敬,现场采访起了刘陶,还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太好了,太好了,难以想象,杨丽萍很了不起!”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许:《云南的响声》里的很多声音非常细微,但很真切,你们怎么做的还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许老师,您是在演播厅里去完成您的工作,会运用到很多高科技手段来还原声音,并进行修饰,每一句话,可以进行声音的技术处理,同时,还可以录播,如果说错了,还可以重新录吧?而《响声》里的每一个声音,杨老师都要求真真实实地去还原它,坚决不允许做还音处理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许:那么剧中哪一部分是现场不用拾音的?(音乐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现场的集体打鼓,或者演员的集体出声,吆喝,唱歌,都是直达声音,这个部分我们不做拾音,但每一个演员单独吹奏乐器,单独发出任何细微的声音,杨老师的要求都是要现场拾音,而且演员还要边跳边发音,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tujian.org
许:确实,这实在很难完成,我认真听了的,太好了,但怎么去做得到……(手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声音的平衡? tujian.org
许:对对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剧场里,每个观众的视听角度都是不一样的,远,近,左,中,右,那么在演员表演的时候,音响师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要随着演员的转身,跳跃,以及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来调整通过话筒拾起来的声音的大小,以此来和现场直达声音(比如打鼓声)平衡,否则,观众听到的声音将会是一个平面的。举例说,集体鼓舞的时候,大动态的鼓声无需拾音,是直接送达观众的耳朵,但其中突然参杂的演员吹响的几声细微的树叶、口弦的声音,就要通过拾音来完成,这个平衡是很难去把握的,灵敏度过高的话筒,又容易引发话筒的回输啸叫。这次我们是100%的拾音,每一件乐器已经细微到演员啄嘴发出的声音,我们都通过现场拾音来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许:(觉得不可思议)现场那些水的声音,还有那些奇奇怪怪的乐器的声音都完全靠现场收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是的,没错,在排练的时候,费尽了心思。少数民族的很多乐器的发声机理是很奇怪的,找不到发声源的话,是很难去完成的,并且在一个舞台上同时使用那么多无线,有线,电容,动圈话筒,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响声》的演员还要在舞台上边跳边唱边吆喝,并且演员的声音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恒定的“值”,再加上每个演出剧场的电声、建声又不尽相同,剧场有大有小,加之每场演出演员的情绪也不尽相同,声音有时很高亢,有时又小一些,这些都给《响声》的现场拾音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我们做到了!每一个声音,杨老师都要亲自参与研究和聆听。用杨老师的话,艺术也好,工作也罢,都要严肃,认真,严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许:太好了!难以想象!杨丽萍很了不起!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 解非)(春城晚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云南的响声》第九站演到北京 演员观众都疯狂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听到了云南的“响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云南的响声》京城开演 杨丽萍让粉丝疯狂(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杨丽萍《云南的响声》将进行全国巡演(组图) tujian.org
《云南的响声》在北京举行专场演出[组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云南的响声》在北京首演引起强烈反响:师法自然 生动传神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云南映象》到《云南的响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云南舞台艺术走向市场 tujian.org
专家把脉《云南的响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家研讨《云南的响声》:云南文产经验给全国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家解读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秘诀:用真情真心促进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品牌激活云南“文化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