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云南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听,云南的响声——云南省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纪实
2009-06-17
行走彩云之南,红红火火的文化热浪扑面而来。

随着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资源大省云南正稳步迈向文化产业强省: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8%,成为继烟草、生物、旅游、电力和矿产五大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省委书记白恩培说:“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走出了一条切合省情的文化发展路子,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云南的响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文”则“文”。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文化产业率先发展、率先崛起,形成令人瞩目的“云南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自然的厚爱和历史的眷顾,造就了瑰丽多姿的七彩云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香格里拉仍雪花飞舞时,西双版纳已硕果累累。多元的气候类型和地理环境里,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美誉。而相对封闭的环境,与东南亚、南亚长期的文化交流,也让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别具魅力,声名远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样的环境,发展文化得天独厚。省长秦光荣告诉记者,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民族文化强省”与“绿色经济强省”、“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并列为三大发展战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早在1996年,云南就明确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2006年,确定为“文化产业发展年”;2007年,云南提出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翌年,省委下发《关于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云南发展文化的强烈自觉,来自于对文化规律的深刻认识。”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尹欣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推动文化的繁荣,这是一般规律;而文化发展也有其自身特殊规律:有可能在经济、社会等各项建设中率先突破,赢得发展先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文”则“文”,各显神通。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的丽江发展缓慢,直到1997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丽江的独特魅力才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今,以旅游文化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以上。丽江的发展历程印证着,找准自身的特色,也就找准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根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虽不像沿海发达地区那样拥有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优势,但云南文化产业仍闯出自己的发展路子,形成令人瞩目的“云南现象”。在西双版纳,白天还没转完4A级景区“傣族园”,歌舞晚会《勐巴拉娜西》就要开演,而同样爆满的《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大型演出,要么兵分两路,要么就得放弃。直到深夜,澜沧江边的灯火仍让人沉醉。云南文化产业根植于民族文化宝库,赋予文化产品鲜明的民族和美学特色,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体味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而产生特殊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十五”期间,云南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7.5%,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8%。《云南映象》、《吉鑫宴舞》等一批文化品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印象·丽江》、《丽水金沙》等一批文化产品走出云南,被沿海地区借鉴、复制。

tujian.org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融共进,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文化产业大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美丽的傣家姑娘穿上簇新的筒裙,皮肤黝黑的傣族男子肩挎粗壮的象脚鼓,澜沧江中的龙船竞流而上,象征圣洁和祝福的水尽情泼洒……在西双版纳亲历“泼水节”,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江普生说,“泼水节”早已从民族传统节日发展为西双版纳最大的文化产业平台,引得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今年与“泼水节”同期举行的“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签订招商引资和经济合作协议总金额达51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云南认识到,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换,必须借鉴发展工业的思路,以文化项目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勃兴;同时以旅游市场为平台,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立足于每年游客上亿人次的巨大市场,云南加快打造民族演艺、餐饮娱乐、特色节庆等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民族民间工艺品,将文化产业项目摆布在山川城乡之间,形成了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这样形容云南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文化不与旅游结合,就会‘魂不附体’;旅游不与文化结合,就成了‘灵魂出窍’。文化与旅游,互融共进。”

tujian.org

随着文化产业由点及面的发展,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崛起,“项目带动”战略也让文化产业的品质和内涵不断提升、拓展。近年来,云南省有近300个文化产业项目签约落地。 tujian.org

在海拔3100米的草甸上,观看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雪山篇》,本身就很“艺术”:坐拥玉龙雪山,头顶蓝天白云,眼前是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农牧、祭祀场景,360度全视角剧场中的一幕幕,将观众带进了艺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享受之中。难怪可容纳1200名观众的露天剧场,门票从190元到280元,每天热演2至3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文化通过产业化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软实力”就变得“硬气”起来。餐饮业起家的云南吉鑫集团,过去一碗米线卖2块钱。推出民族特色浓郁的《吉鑫宴舞》后,“米线套餐”的价格飙升到了200多元,千余人的宴会大厅里每晚人声鼎沸。集团董事长李麟呵呵一乐:“米线不值钱,可歌舞值钱!”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云南各级政府和民族文化工作者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迄今已抢救少数民族文献古籍2万余册,口碑古籍1万多种,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整理工作,全国领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丽江市的宣科先生,是位人称“鬼才”的艺术家。他以古朴的形式、精美的服装和市场化的手段,将《山坡羊》、《浪淘沙》、《水龙吟》等古老的曲牌搬上舞台,使之重现生机。凭借当地巨大的游客资源,“纳西古乐”成了丽江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曲高不再和寡,每晚都有几百人慕名前来,其中1/3是外国游客。 tujian.org

谈到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齐扎拉说,看似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样孕育着高端产业发展的机遇,一旦注入创新的力量,就会迸发新的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就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云南省人大
    ·云南代表团召开全团会议推选白恩培为团长
    · 昆明公选8名县处级领导
    · 百名留学博士开始体验云南之旅
    · 昆明大学生首次创业最高补贴3000元
    ·云南省疾控中心完成禽流感病毒检测工作
    · 云南省公选110名县处级干部
    · 云南省边境民族民生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云南省工商局出台措施营造良好市场准入环境
    ·云南省通报省级行政机关实施四项制度推进情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