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先后前往工布江达、波密等县深入乡村农户,就林芝地区农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林芝地区的“三农”工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林芝地区“三农”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tujian.org 林芝地区恢复成立以来,地委、行署和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稳定政策、深化改革,依靠科技、加快发展,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得到快速增长,在上世纪末实现了粮油肉“三个基本自给”,基本解决了农牧民的温饱问题,部分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狠抓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扎实推进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牧业得到了长足进步。2007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程度实现了由负转正的历史性进步,标志着林芝地区已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2008年,全地区农牧业总产值完成7.24亿元,比1986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1.6%;粮食总产量达到8.18万吨,油菜产量3706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2.87%和29.44%;奶产量2.15万吨,肉产量1.04万吨,蛋产量255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6.64%、55%和36.72%;牲畜出栏14.19万头(只匹),出栏率为20.6%;水果产量4127吨,核桃产量1375吨,花椒产量35.85吨,松茸产量140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5元,比1986年增长近10倍,居全区之首,现在有11个村人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 tujian.org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增强。种植业方面,坚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植业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农业实用科技,使种植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中有升,单位面积产量由1986年的347斤提高到目前的672斤,提高近2倍,确保了粮食安全。畜牧业方面,按照“控制存栏、加大出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总体方针和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基本思路,广泛开展草场保护和建设,大力推行畜种改良、人工种草、牲畜短期育肥等工作,积极推进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使牲畜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整体效益得到了有效提高。林业方面,坚持保护第一、积极建设、适度利用、科学经营的基本方针,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目前经济林木面积达到6.5万亩,果园面积达到9553亩。 tujian.org (二)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巩固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农牧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2008年,农业、林业、牧业产值为3.78亿元、8014万元、2.4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9.19%、174.98%和101.64%;农、林、牧产值所占比重调整为52.49∶11.07∶33.76。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特色农牧业迅速发展。林芝县万亩玉米、波密县天麻、朗县核桃、工布江达藏香猪、米林县藏鸡等一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已初步建成藏香猪藏鸡特色畜牧业养殖带、藏药材种植带、蔬菜种植带、优质水果带、干果生产带、林下资源采集加工带、奶牛养殖带、粮油生产加工带、优质水稻和莲藕基地、人工促繁野生天麻基地、朗县“两椒两桃”基地等“八个产业带、三个基地”,形成藏香猪、藏鸡、辣椒等特色产业专业乡镇9个,特色产业专业村34个,藏香猪存栏达16.27万头,藏鸡存栏13.85万只;蔬菜种植面积16560亩,蔬菜产量2万吨;玉米种植达3.65万亩,产量1.42万吨;天麻种植面积达90亩,产量6.35万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产业化经营不断壮大。扶持培育了14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固定资产1.46亿元,2008年总产值6251万元。开发了以藏羚羊酒、大峡谷酒、蕨根粉、墨脱石锅、察隅雪域小江南系列产品、朗香系列产品、古乡蜂蜜、易贡菜籽油、水磨糌粑等一系列特色产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种植、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初步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如:尼洋河养殖有限公司2008年向市场供给生猪1.2万头,市场占有率达到40%。通过规模化养殖,带动了林芝、波密、察隅等县千余户农牧民种植玉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共成立天麻、松茸、玉米、辣椒、藏香猪、藏鸡等各类农牧民专业协会34个,带动农户4664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已使农牧业经营方式开始由传统、粗放、零散型逐步向创新、集约、利益联结型转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等,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交通便利、经济活跃的城镇集中,使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和质量稳步提高。2008年,全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2亿元,同比增长12.2%。以林下资源采集、家庭副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多种经营加快发展,收入达到4亿元,同比增长14%;全地区家庭旅馆达到85家,参与旅游服务的农牧民达到1576人,实现总收入267.77万元,人均增收1699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新改善。我们始终把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水利方面,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7.2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草场灌溉面积15.47万亩;9.6万农牧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占农村人口的77%。能源方面,小水电站达到46座,装机1.8万千瓦,乡镇通电率达89%,行政村通电率达71%;建设沼气池7685口,受益群众3万多人。公路方面,农村公路里程由1986年的765.5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059公里,增长近4倍,年均增长5%;乡镇和建制村通车率分别达 87%和81%,路面硬化率分别达到50.9%和15.6%。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农牧业生产要素整体水平得到新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全地区农村劳动力总数6.16万人,其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7%,具有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3%。2006年以来实现转移就业的劳动力253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1%,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8.43%,目前已达331元。农牧业科技发展迅速,高效日光温室、地膜覆盖、种子精选包衣、复种套种、秸秆微贮、测土配方施肥、冻配改良等一批先进农牧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35%,科技知识普及率达到 60%。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农牧科技人员达3214人,乡村农牧民技术人员达1120人,近三年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870期,培训农牧民3.5万人次。一支由干部、技术人员和农牧民三结合组成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已初步形成,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牧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08年底,全地区农村拥有农用机械20478台,农用运输汽车3834辆,农机总动力达53.97万千瓦,机械化率达56%。传统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9万亩、18.1万亩和15.6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60%、57.2%和49.2%。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改善,为林芝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为农牧业生产注入了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五)农牧民生活质量迈上新台阶。随着收入的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农牧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据2008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每百户农牧民家庭拥有汽车7.1辆、摩托车13.68辆、电视机83.6台、洗衣机27.44台、电冰箱14.72台、手机29.47部。恩格尔系数由“九五”末的61.75%下降到目前的48%。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全地区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49518人下降到2008年底的1711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67%,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9350人下降到2008年底的8739人,累计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0611人,绝对贫困发生率由16.5%左右下降到7.47%。农村居住条件全面改善,截至2008年底,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9980户,提前两年让全地区90%以上的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95平方米,已基本达到国家确定的2020年全面小康37平方米的评价标准。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普九”和“扫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人口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自治区基础上,年人均增加30元。实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行政村电话通达率69.2%;乡镇通邮率85%,行政村通邮率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六)国有农场发展焕发新活力。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东、福建两省的无私援助下,米林农场、察隅农场和易贡茶场通过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开放开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明显增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效益质量稳步提升。2008年三家农场实现生产总值963.17万元,实现利润831.8万元。米林农场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到5640亩,年产水果1960吨,产值达167.5万元,以其为龙头的“嘎玛”水果产业带初具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出栏肉鸡20万只,存栏7.2万只,年产鸡蛋180余吨,已成为林芝地区最大的商品鸡和禽蛋供应基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总体上看,经过长期努力,林芝地区农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发展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仍处于初级阶段的低层次水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牧区经济不平衡矛盾突出;二是农牧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三是农牧业基础条件仍然薄弱;四是农牧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五是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但林芝地区有独特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又为全地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