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那曲]藏北草原的民生变迁 |
2009-04-30 |
|
:王飞
随着改革开放和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西藏牧民“重牧轻商”的观念也渐渐得到改变。青藏铁路的修建及通车,使得不少藏北牧民一边感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蓬勃生机,一边借助这股东风,积极发展农牧业加工和第三产业。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牧民纷纷搬进了宽敞、抗寒的安居工程,谱写着新世纪藏北高原的新旋律。
安居
“解放前,我家就住在岩洞里,民改期间住进了黑帐篷,后来盖了土坯房,现在搬进了石头建的房子。”森格卡岗村48岁的亚达向我们这样述说着。
森格卡岗村的亚达。 摄影:王飞
亚达新居一角。 摄影:王飞
亚达一家从前住过的土坯房。 摄影:王飞
森格卡岗村在安多县境内,海拔4800米,村里人一直以牧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直到开始修建青藏铁路,村里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参与了这项工程,有了不错的收入。亚达回忆说:“那时候,村里组织了70来人去修铁路路基,因为气候条件不好,只能季节性的施工,6个月每个人能拿到近2万元。4年下来,我们都能存点钱盖房子。
桑格多杰家漂亮的二层楼。 摄影:王飞
主人桑格多杰。 摄影:王飞
扎仁镇四村的桑格多杰有着一座漂亮的二层楼房,这在藏北草原上是不多见的。他说:“2006年,我们这就开始了安居工程,政府每户补助1.5万,盖房所用的木材由政府统一拨指标,我们买的都低于市场价。政府还无偿提供水泥,节省我们的支出。但是刚开始,老百姓不知道这些好事能不能实现,都在观望。村里有几个人带头盖起了安居房,百姓一看,政府说到做到,也都纷纷报名要盖房。”
据安多县农牧民安居工程办公室次仁旺杰透露,2008年,安多县实施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共计720户,其中游牧民定居工程650户,扶贫搬迁70户。今年的目标是1239户,其中游牧民定居工程400户,房屋改造804户,扶贫搬迁35户。
通过实施以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为切入点的新农村建设,现在藏北绝大多数的牧民群众不但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房屋,还看上了卫星电视,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乐业
如今,牧民们的“重牧轻商”观念正在逐渐改变。他们开始面向市场搞牧业,从过去的奶制品自给自足到现在瞄准市场加工、销售。随着观念的转变,面向市场搞效益牧业真正让牧民富了起来。
西藏自治区在森格卡岗村建起了牦牛育肥基地,将牦牛奶加工成酸奶等奶制品,帮助牧民摆脱贫困。亚达希望青藏铁路将来有了货运,火车在安多站停留的时间加长,就可以在站台上建一个销售点,卖一些自己加工的土特产品。
扎仁镇奶制品加工销售点。 摄影:王飞
桑格多杰则与周围的牧民一起参与了自治区扶贫基金会投资的农牧民合作经营组织,后来还承包了一个厂房,做酸奶、酥油、拉拉(一种奶制品)等。除了每月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一年下来厂里还有1.2万元的纯利润,他们把70%资金用作经营,30%资金给参加合作的牧民分红,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用牧民自己的话说:“在我们的家乡,除了自然气候不能改变,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