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丛丽娜 马疆虎
今年以来,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林芝旅游业迎来开门红。1至3月份林芝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7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4%,旅游收入3600余万元,同比增长20%。
林芝是西藏海拔最低、气候最温暖湿润、生态环境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平均海拔3100米,年均气温12℃,空气含氧量80%,森林覆盖率46%,有西藏氧吧之美誉。处于西藏旅游桥头堡的林芝地区,更是依托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了六大战略,大力发展当地生态旅游。
坚持政府主导发展战略
林芝地委、行署通过纵横比较、优势分析,将旅游业确定为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予以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在组织动员、规划制定、统筹协调、规范引导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每年由政府操作,举办大型旅游节庆,在主要客源地举办一系列旅游推介会,组团参加区内外主要旅游交易会,积极宣传营销工作,促进旅游资源的转化升级。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战略
林芝地委、行署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准,变以砍山伐木为主的木头经济为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生态经济,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西藏经济强地的决定》和《关于建设生态大地区的决定》两大纲领性文件。做到凡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不利于生态平衡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和工程,无论前景有多广、效益有多大、影响有多远,都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做到无论是何种资源开发,都必须规划先行、保护同步、开发有序。同时,结合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工程,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项目为主要载体,以森林观光、避暑、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生物考察、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坚持市场投资多元战略
林芝地区把招商、安商、扶商、富商作为一项基础工作予以狠抓落实,着力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本着“要引就引有实力、善经营、懂管理、重生态的企业”的共识,先后引进了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西藏雅鲁藏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14家区内外旅游开发企业参与林芝旅游建设。从企业的开发理念、经营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建立了企业无绩效推出机制,强行规定企业在旅游开发建设中不按规定建设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注重社区发展的,必须无条件退出旅游开发。目前,引进企业在政府的科学指导和有力监管下,已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极大促进了林芝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加速了生态旅游大地区的建设进程。
坚持旅游开发精品战略
林芝地区围绕建设全国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突出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世界品牌,着力建设巴松错、鲁朗林海、米堆冰川、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等一批主打旅游景区,打造知名湖泊、知名森林、知名冰川、知名峡谷等复合型生态景观。目前,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已成功开发出旅游景区点15个,在建和待建旅游景区点24个。全地区初步形成了以林芝县为主的休闲娱乐旅游区和民俗文化旅游区,以工布江达县为主的湖泊古迹旅游区,以朗县为主的历史遗存旅游区、以察隅、墨脱为主的热带雨林旅游区。
坚持基础设施攻坚战略
林芝地区整合各方面资金,以规划为龙头,以机场线、藏东南环线、川藏线等主要线路改造升级为重点,在交通路网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上对旅游项目实行了重点倾斜。加快重点景区的交通、通讯、能源、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对旅游景区的道路、景观台、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和旅游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集中建设。先后争取国家投资30多亿元,筹措社会资金4亿多元,对318国道、306省道两大交通大动脉进行了油路改造,整治了10多条旅游专线公路,开通了西藏首条水上旅游线路,初步形成了以水路空并进的交通格局,为旅游业的发展铺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坚持旅游兴边富民战略
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带动社区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广栽“摇钱树”,也是优化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林芝地区采取以每户财政平均补贴1.5万元的方式,大力实施农牧区农房改造工程,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依附景区,从事“藏家乐”经营,增加群众收入;采取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的方式,引导扶持农牧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从事旅游运输、旅游餐饮、租赁马匹、服饰等旅游服务活动;采取兴文化促发展的措施,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以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为目的,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兴建民俗文化旅游村,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推进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截至2008年底,林芝地区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400人,带动社会就业1.3万余人。直接参与旅游服务的农牧民531户,人均收入4355元。以“藏家乐”为主要形式的农牧区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