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产党和金珠玛米,永远是咱老百姓的靠山!” |
2009-04-30 |
|
:黄雄 田富 贺永安
盛夏,金色的阳光瀑布般洒在雪域高原,也洒在年逾80岁老人白玛玉珍的脸上。温暖的阳光下,老人轻声哼唱着《翻身农奴把歌唱》,满是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的心被老人那份幸福托的热热的,便和老人攀谈起来,“老阿妈,有什么喜事,让您这么高兴?”听说是记者采访,老人竟高兴地拉着记者跳起了锅庄舞,伴随着欢快的舞步,老人激动的告诉记者--“共产党和金珠玛米,永远是咱老百姓的靠山!”
真心关爱藏族群众
2008年7月的一天上午,武警部队牛志忠副参谋长带工作组到西藏林芝地区看望检查部队,得知工布江达县秀巴村年逾八十岁的藏族老阿妈白玛玉珍夫妇生活非常困难、衣食无着,将军便立即赶往白玛玉珍的家里查看情况。来到老人家里才发现,这位年近80岁的藏族老阿妈已经双目失明,82岁的丈夫洛桑常年卧病在床,19岁的孙女德庆也没有工作,严重破损的房屋夏不遮雨、冬不避风。看到老人一家的困境,将军的眼睛湿润了,他当即把身上的200多元现金和携带的食品全都送给老人,并指示林芝支队“一定要切实解除两位老人的后顾之忧,一定要协调当地政府照顾好老人的生活,一定要让藏族群众感受到党和人民军队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临别,老阿妈拉着将军的手老泪纵横,“我虽然看不见您的样子,但您还是当年的金珠玛米啊!”。
一名将军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怀,不仅温暖了当地藏族乡亲们的心,也让西藏总队林芝地区支队党委一班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当天下午,支队领导就带领工作人员来到工布江达县秀巴村。据村里人介绍,秀巴村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一些藏族群众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裕。白玛玉珍夫妇解放前都是农奴,受尽了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翻身解放后两人获得了自己的土地,但因为一直没有生育,后来抱养的一个女儿长大后也离家出走,只留下一个小孙女与老俩口相依为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的困扰,老人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由于家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支队领导立即给老人一家送来30公斤青油、200公斤白面、大米等生活必需品和1000元慰问金。当晚霞映照着秀美的高原,这两位当年迎接过解放军的农奴,而今已风烛残年的老人,眼睛里流出了浑浊但幸福的泪水。
真情温暖藏族群众
为切实解决白玛玉珍老人一家的实际困难,支队领导多次到工布江达县,协调县政府、县民政局、县旅游局等有关单位做好情况调查和政策落实工作,并在工布江达县中队召开了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扶贫帮困协调会。根据老人一家房屋严重破损情况,决定在老人现住所南约400米的地方新建一座120平方米的藏式新居,再打一口饮水井,解决一家人吃水难的问题,预算经费7万元中,支队拿出1万元,其余部分由当地政府支付。县民政局决定每年为两位老人各给予94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免费医疗卡,以解决老两口“就医难”和缺少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离老人一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古堡旅游点,县旅游局对德庆进行培训后,把她招为导游,既方便照顾老人,也增加了一家人的收入,还解决了孩子的就业问题。
为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支队专门指定工布江达县中队,对老人一家进行定点帮扶,定期为老人家检查身体,确保他们能安享晚年。当地藏族群众得知这一消息后,都盛赞“武警官兵是人民的子弟兵,将军是咱藏族的贴心人”。
用真爱解难帮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帮助藏族群众摆脱贫困,必须在物质扶贫的同时,抓好知识技能扶贫。支队从长计议,拓宽扶贫帮困的渠道,科学制定扶贫帮困的长期规划,他们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加紧筹措资金和建筑材料,吸收有劳动能力的乡亲参加扶贫帮困项目的建设,使他们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帮助几家经济状况比较差的藏族群众重建破旧的老房子,使他们能早日住上新房。同时,支队还举办各种就业技术培训班,传授各种经济作物的种、养植技术,帮助他们自食其力、早日就业。工布江达县中队还专门为老人的孙女和其他贫困户孩子进行了电脑知识技能培训。另外,支队还开设流动信息服务中心,派出多个小组,走访慰问贫困家庭,了解实际困难,及时传达党的富民政策和致富信息,还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帮扶措施,为藏族群众搞好生产经营、增加就业岗位搭建平台,提供载体。现在,村民尼玛次仁一家就是在支队的帮助下,通过种植和为林芝多家酒店提供花卉开始走上致富的道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