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西藏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支援西藏社会经济建设记事
2009-04-30
:刘永华 朱映涛   轻击键盘,屏幕上高仿真的三维地形图旁跳出一连串的数据。   一条条数据代表着一座座雪山、一条条河流、一片片草原……   这是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最新研制的西藏地区数字化地图,雪域新的发展规划,将从这里起步。   成立60年来,测绘大队测遍了西藏60多个县,完成了中印、中老、中不等边界勘测任务,总行程超过6400万公里,改写了西藏历史上无图的空白,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中央军委授予他们“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测量世界之巅   上世纪50年代前,西藏地图在地理上是一片空白。   西方殖民者曾徒步前往拉萨,用步伐计量拉萨平均高程,结果与实际相差数百米。印度多次派出测量队到喜马拉雅山脉,却只能描绘出山脉的大致曲线。   1950年,测绘大队67名官兵翻雪山、越绝壁,兵分三路进军拉萨。首上高原,官兵们一气绘制了148幅路线图,勘测选定了祖国内地通往拉萨的生命通道——川藏线,奏响了征服雪域的伟大序曲。   10年后,深深扎根高原的测绘大队开始了消灭青藏高原无图空白的大会战。官兵们手提肩扛,攀陡崖、趟冰河、穿丛林、过溜索、走栈道……走到哪里,测到哪里,一处处空白陆续查明,一张张地图相继诞生。   1975年3月,测绘官兵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击。   在海拔7050米的测量点,气温降到了零下40摄氏度,漫天的雪花把高山上的官兵裹成了一个个雪人。仪器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水平泡不停地晃动。   藏族干部普布一咬牙,脱掉右手的鸭绒手套,架稳仪器完成了测量。接着,他又抱着重力陀,步履蹒跚,登上海拔7790米的高地,创造了至今无人能破的世界重力测量纪录。几天后返回大本营时,普布黑紫的右手已经和鸭绒手套紧紧粘在一起,最终被迫截肢。   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登山队第一次将红旗插上珠峰峰顶,早已守候在附近10座山峰上的官兵同时向珠峰交会观测。3天后,他们在世界上第1次得出了珠峰的精确高程——8848.13米。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墨脱,被高耸入云的嘎龙拉山和多雄拉山所环抱,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也是西藏地图上最后一片空白。   1981年春,由203名官兵组成的测量队徒步挺进“孤岛”。8月12日,到达多雄拉山测量最后一组点时,汹涌的多雄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战士马贡泽抢先爬上唯一的通道——一条锈迹斑斑的溜索。可刚滑到河心,溜索突然绷断,马贡泽不幸坠入激流,牺牲时年仅19岁。   “西藏地图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凝结着测绘官兵的鲜血和汗水。”进军西藏至今,这个测绘大队先后有24名官兵长眠雪域,79名官兵因公致残。   绘出雪域的明天   “多年来,我们在西藏各地测绘了数千幅建设规划地图,直接推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队长薛冰自豪地说。   上世纪90年代初,受地方政府委托,测绘大队对拉萨新城区进行规划测量,制作了拉萨市第一代纸质地图。2000年,官兵们应用数字平板仪等新技术,绘制了拉萨第二代全要素数字地图。2009年3月,他们又成功制作出高分辨率的拉萨市第三代数字卫星影像大挂图,覆盖面积达到了传统地图的5至10倍。   短短10多年,拉萨市街区面积增长了几乎3倍。地方国土规划部门的同志对官兵们说:“你们每绘一次图,我们拉萨就变一次样。”   2001年2月,青藏铁路开工准备进入倒计时,大队受命在短时间内完成拉萨段铁路及火车站的选址勘测工作。   四周的高山上还是白雪皑皑,官兵们就扛着仪器,乘着牛皮筏,划进了拉萨河谷。   靠着每天的白水煮面,官兵们高标准完成了拉萨段铁路、公路大桥、铁路大桥、火车站的选址测量工作,创造了首次在拉萨实现全数字测量、首次高精度完成大面积河滩水域勘测等高原测绘的7项第一。   青藏铁路通车后,拉萨市用电紧张,自治区政府准备在羊卓雍湖建设一个大型水电站,急需大队提供各种相关数据。羊卓雍湖地形奇险莫测,深谷强劲的冷风常常在周围的高山上掀起飞沙走石,把湖水扯起滔天巨浪。   “只要是造福西藏同胞,再苦再难,我们也要上!”测量小分队的官兵没有叫一声苦。   一次,小分队在山腰测量,忽然暴雨倾盆,只能被迫撤离。刚下到崖口,就听见“轰”的一声巨响,驾驶员懵了,车停了下来。中队长胡盛江大吼一声:“快往前开!”刚跑出十多米,一股强大的泥石流擦着车尾冲入山涧……   胡盛江笑着拍了拍几名新同志的肩膀:“野外作业突发情况多,慢慢就习惯了。”   现在,有了测绘大队建设的新一代卫星测量控制网点,人们手持卫星导航仪,走到西藏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自动显示出这个点的三维坐标,并能实时进行短波通讯。测绘大队也因对西藏发展做出的贡献,被表彰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永不移位的忠诚   “我们测绘兵对西藏的感情,就像雪山上的标注点一样,永远不会移位。”搞了40年高原测绘的高级工程师谭其生说。   几年前,谭其生就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可野外作业时,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兵总是出现在队伍里。   “在雪山上奔波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大队领导劝他。   “我放不下啊!”谭其生慨叹,“我们对西藏冰川研究得还不够。我这辈子,无论如何,得在这上面搞出个名堂。”   为了拍摄研究所需珠峰的清晰图像,年近花甲的谭其生,和同事们一起,在海拔6600多米的雪窝里蹲了两天两夜,直到云开雾散。2007年,谭其生的“中国冰川测绘”研究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次,在测量某边境线时,上级发现有一个点测绘难度较大,特地放宽了限差要求。   “按最低要求上交成果,这不是我们大队的作风!”大队长薛冰和几名业务骨干商量后,决定在附近的雪山多设几个观测站,减少测量误差。在绕行1000多公里后,他带队徒步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仙嘎山,趴在齐膝深的雪中连续观测了3个小时,最后获取了100%精准的数据。   2008年,中队长王永定带队在那曲无人区作业。官兵们连续奋战1个月,脸上不知道晒脱了几层皮,终于完成了31个点的测绘任务。可刚走出无人区,工程师在对照地图时,发现在海拔5000米一个点上标注的独立石不见了。   “是测绘时的疏忽,还是其他原因?”王永定二话不说,掉转方向盘,重入“无人区”。一来一回,颠簸了上千公里,事情才水落石出。站在标注点上,筋疲力尽的官兵们相视一笑:“跑几天路换个心里踏实,值!”   成立至今,测绘大队多项成果在全军获奖,高原测绘质量一直名列全国、全军前列,在全军地图质量评比中,他们获得了15个项目的8个第一和总评第一的好成绩。
     相关链接
    ·西藏天葬 死亡不留痕迹
    ·山东大学生教孩子这样刷牙
    ·11名困难学生 登入应届毕业生低保户名册
    ·第四届“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将于8月15日
    ·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下周举行
    ·西藏自治区区内重点高中录取工作结束
    ·西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全区普通高校招生
    ·截至21日上午9时西藏普通高考已录取1400多
    ·西藏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洛隆县举办农机具使用培训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